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樂園 >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彙編15篇)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彙編15篇)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1

孔融分梨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彙編15篇)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爲,心裏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裏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爲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着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麼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纔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麼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2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是一本記載着古代的一些美德事蹟的一本好書。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知道並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就像《曾子殺豬》一文中,可以懂得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

而我最喜歡的也是《曾子殺豬》這一文,文中講述的是曾子的妻子出去買布,爲了不讓兒子搗亂,她就說回來給兒子殺豬吃。但是,妻子回來後反悔了,曾子動手殺豬,並說:“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曾子的話教育了我,使我懂得了做人要誠實的道理。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以前我經常說話不算數,答應別人的事也沒有及時做到,爲這事沒少惹老師和父母生氣。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出去玩,我答應了回來後要寫一篇日記的,可是我卻沒有寫,一拖再拖,企圖矇混過關。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呀,孔子曾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纔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3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每天快快樂樂地生活着、學習着,可我們想過嗎?這一切是誰給予我們的?是大自然,是父母,是老師,是同學,是我們這個美好的社會!我們應該感謝他們,努力回報他們!大自然爲我們帶來了春夏秋冬,帶來了鳥語花香,帶來了綠樹成陰,帶來了碩果累累,還帶來了雪花紛飛……我們感恩大自然!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父母把我們帶到了這個美麗的世界,從我們呱呱墜地起我們就是父母的心頭肉,他們是那麼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教會我們走路,教會我們說話……他們總把最好的東西留給我們。親愛的爸爸媽媽,我非常感謝你們,我長大了要好好報答你們,烏鴉還知道反哺,羊羔還知道跪乳,我們更應該感恩父母。

上學了,是老師教給我們知識和技能,是老師讓我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是老師讓我們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老師就是天使,就是大樹,就是海洋!感恩老師!他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老師就是那無私奉獻的春蠶,就是那默默燃燒的紅燭!感恩老師!

小鳥感恩藍天,是藍天給了它飛翔的快樂,小草感恩春天,是春天給了它勃勃的生機!我們要感恩給我們幫助讓我們健康成長的一切!時時懷着一顆感恩的心,你就會發現這世界原來是那樣的美好,讓我們都學會感恩吧!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4

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許許多多感動天地的故事,這些故事被人們廣爲流傳至今,而故事的主人公更是被人們讚不絕口。近日來,我一直在讀《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這本書。書中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受益終身的道理 。

當我讀完了《金孝拾銀》的故事後,我感觸很深,故事主要講了,賣油郎金孝拾到一包銀子,在母親的 勸導下他返回到原處找到失主,而失主卻賴他偷拿了部分銀子。相持不下時,縣官來到。最終銀子被判給了金孝母子。我很是佩服金孝母親的品質,自己的兒子拾到了一包銀子,她並沒有爲銀子而動心,反而教導兒子返回原處找失主,這種拾金不昧的精神多可貴呀.在當今社會這樣的人已經屈指可數。有的人甚至去偷東西,這樣的人更應該向金孝的母親學習。故事中的縣官也很是讓我佩服他沒有私吞銀子,而是公正無私地判了案。在如今,像他這樣這樣兩袖清風、正直無私的官人又有幾個呢?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學到了人要正直無私、不貪心、誠實,纔會有更大收穫。

讀了曾子的一個故事後,我感觸頗多。這個故事主要講了曾子的妻子爲了不讓兒子跟着她去買布,而對兒子說:“兒子,你不跟我去買布,回來後就讓你吃豬肉”兒子一聽有肉吃,就不跟着去了。妻子回來後,看見曾子在殺豬,妻子很捨不得,哭着求他不要殺,而曾子卻很堅定地說:“人不可言而無信,你已答應了兒子,不能反悔,”最後曾子還是把豬殺了。是啊,人就要像曾子一樣言而有信,不可出爾反爾。作爲大人,更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在今天這樣的社會裏,在這樣社會裏的人們,更應該向曾子學習,人不可因爲一己私利,而丟掉了人生中寶貴的東西---誠信。在這個故事中,我學到了人要言而有信,才能在社會中立穩腳。

同學們,古人們都有這麼美好的品德,何況作爲新時代青年的我們呢?讓我們攜手一起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鑄就輝煌明天吧!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5

暖不忘寒

公元前654年前後,有人誣告晉獻公的兒子重耳死刑,重耳爲了逃命,連夜帶着親信家臣逃出晉國逃亡到了衛國。但是剛到衛國,晉兵又馬上趕來,重耳只能逃到齊國。可是在慌亂之中,管家又帶着所有財物逃走了。他們身上沒有半文錢財,大家只好忍着飢餓,那時候,連剩稀粥都成了救命寶貝。就這樣他們忍飢挨餓,終於到達了齊國。

後來,重耳又流亡到了秦國,做了秦穆公的女婿。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打算送重耳回國。重耳在收拾行李時,打算把那些以前用過的破爛全部扔掉,看此情景,壺叔連忙勸說,可重耳不聽。這一切,全被孤雁聽到了,他捧着一塊白玉,要重耳把自己這樣的老臣當成那些破爛扔掉,與重耳告別。重耳很是吃驚,思索一番後,便命令兵士把破爛都撿回來,一再表達悔改之意。回國後,重耳做了一國之君,他沒有忘記孤雁和壺叔的教誨。因爲這樣,他很快把晉國變成了一個強國,使它成爲春秋五霸之一。

重耳成爲一國之君還聽從教誨,不忘以前患難與共的朋友,不忘記曾經的苦楚。願大家都向重耳學習,勤儉節約,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6

我是家裏的獨生子女,爸爸媽媽對我百依百順,一家人總是圍着我轉,漸漸的,我的身上有了驕嬌二氣,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只考慮對自己好不好,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從不管別人的感受。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這本書之後,我才真正明白了這就是自私!

這本書告訴我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無私地關愛與照顧我們,使我們健康成長,對此,我們要感恩;朋友帶給我們真摯的友情,給了我們無私的幫助與鼓勵,使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與快樂,對此,我們要感恩;挫折磨練了我們的毅志,使我們更加堅強地迎接生活的挑戰,對此,我們要感恩……

讀了這本書,我也想到了我的老師。她總在我迷惘時,指引我方向,她的一個笑容,一次誇獎,總是給我前進的動力。在我生病時,她總細心地照顧我,並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家長。在我犯錯時,她總是既嚴厲而又耐心地教導我,使我及時改正缺點,做一個優秀的學生。我曾經讀過一個故事:一個學生高考前,他在英語課上看武俠小說,老師很生氣,便對他說:“你真是沒出息,不僅糟蹋爹孃的錢,還耗費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學,全世界就沒有文盲了。”他簡直要氣炸了,“噌”的跳起來,指着老師說:“你不要瞧不起人,我一定會考上大學的!”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被名校錄取。四年後,他回到自己的母校,得知那位老師患了骨癌。他懷着複雜的心情去看老師。老師對他說:“有的學生,一般的鼓勵是沒有用的,關鍵是用鋒利的刀子去做他們心靈的手術。很多時候,別人的歧視能使我們激發出心底最堅強的力量。”他這才真正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淚流滿面。兩個月後,老師離開了人世。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生命因愛而美麗,愛因感恩而昇華。”我以後要努力學習,報答他們的愛,報答給予我愛的所有人。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7

李林卻枋

詩曰:李妻林氏,夫婦節廉,卻枋再四,守命清嚴。

明朝時,有個宰相李廷機告老還鄉,臨終的時候,家裏只有四十四兩銀子。李廷機沒有去世的時候,對他的妻子林氏說:“我遺下的銀子,二十兩去買口棺材;二十兩做喪事的費用。”這時候他有個姓蔡的門生,正做泉州太守,就送了兩副棺木來,一副上等的,一副次等的,預備叫林氏去選用。林氏說:“採辦棺木,辦理喪事,太師都有遺命的,你難道還不瞭解太師生平做人的清廉嗎?”送了來,還了去,這樣的有好幾次,終於不肯收受。蔡知州就說:“從前孔子的門人厚葬了顏淵,孔子也不能禁止他們,難道我在這裏做了地方官,哪裏敢去薄葬我的先生呢?”林氏推辭不掉了,不得已就用了一副次等的棺木來葬。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8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是一個反應我國曆史上不同時代的一些著名人物高尚道德情操的書籍。故事中的人物有的機智、有的好學、有的勇敢、有的正直,讓我感受到人生中應具有真善美。

我印象最深的是《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孟母斷機》,講的是:孟子小時候不愛學習,孟母爲了激勵他,便把紡織到一半的布給剪斷了。孟子不解,問母親。母親說道:“剪斷的布就沒有用了,就像你學習半途而廢,長大了,啥也做不成。”

孟子流着眼淚說:“我錯了。”後來,孟子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絢麗的一頁,爲中國教育事業留下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爲了我們尊崇的古聖先賢之一。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對人們有很大影響。可見,一個家庭中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有多麼重要。

希望,全天下的媽媽都成爲有智慧的家長,全天下的孩子都成爲積極進取,蒸蒸日上的好孩子!我們共同做到“每天進步一點點,做最好的自己!”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9

讀而思

duersi

蔡順是西漢末年時候的人,很小就死了父親,和母親相依爲命,過着非常貧苦的生活。那時候,天下不太平,又遇上大旱年,老百姓活不下去,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蔡順非常孝順母親,每天挎着籃子去挖野菜,摘野果給母親充飢。有一天,他摘到了很多桑葚,心裏高興極了,心想:“這下母親又有吃的了。”正當他高高興興地往回走時,迎面來了幾個起義軍士兵。

幾個起義軍士兵走得又渴又累,正愁沒有水喝,看到蔡順提着兩籃子桑葚,就圍上來說:“喂,小孩兒,把你的桑葚拿出來,給我們解渴好嗎?”

蔡順緊緊護住籃子,回答說:“不行,桑葚是我採來給母親充飢的,怎麼能給你們吃呢!”

有個起義軍士兵往蔡順的籃子裏看了一眼,忽然發現兩個籃子裏的桑葚不一樣,一籃都是黑的,另一籃都是白的,覺得很奇怪,就問蔡順:“你爲什麼把白桑葚和黑桑葚分開呢?”

蔡順嚴肅地說:“我父親早就去世了,母親把我養大,吃了很多苦,我應該孝順母親。白桑葚是酸的,我自己吃。黑桑葚是天的,留給母親吃。”

起義軍士兵都是貧苦人出身,他們聽了蔡順的話,一時都說不出話來。有的想起自己在家捱餓的老母親,有的香氣自己病在牀上的妻子和骨瘦如柴的孩子,都禁不住流下了心酸的眼淚。這時候,一位年長的士兵感慨說:“如今兵荒馬亂,難得這孩子這麼孝順他母親,咱們誰也不要吃他的桑葚了,再給他一些米,讓他拿回去給母親吃吧。”

於是,幾個起義軍士兵不但沒有拿走蔡順的桑葚,還把隨身帶着的米拿出來一些送給了蔡順。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10

金孝拾銀

金孝以賣油爲生,家中只有個老母。一天金孝偶然撿到一包銀子,約莫有三十兩。他高興得回家告訴老母。但金母卻以“裴度還帶”的故事教育金孝,讓把銀子還給失主。

於是金孝回到事發地,恰好遇到一個外地客人正在尋找。金孝告訴失主是他撿到的銀子,並帶着失主回家去銀子。不料失主卻說銀子原來有五十兩,誣陷金孝貪腐了他的銀子。二人相持不下,告到官府。那縣令是個清官,問明案情後,說:若是金孝賴了銀子,爲什麼不全拿了?卻止藏了一半,又自己尋找失主?若是金孝不招認,別人又怎麼知道?可見金孝沒有賴銀之情。接着縣令判道:外地客人丟失的銀子是五十兩,金孝拾的是三十兩,這銀子不是客人的,這銀兩判給金孝,奉養母親;客人的五十兩,自去尋找。”金孝得了銀子,幹恩萬謝地跟老孃回去了。大家無不稱快。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11

東漢時期,有位很有學問的人,名叫楊震。楊震家境貧寒,還有老母親要奉養,只能一面教書,一面靠種地來維持生活。

楊震五十歲那年,被派往東萊做太守,管轄好幾個縣。上任的路上,他路過昌邑縣,住了一晚。昌邑縣正屬東萊太守所管轄,而縣官王密,恰恰是楊震的學生。

晚上,王密單獨拜見楊震,看旁邊沒有人,悄悄從袖子裏掏出十斤黃金,送給楊震。

在舊社會,下屬給上司送禮以求得庇護,本是公開的祕密。楊震卻很不高興,沉下臉對王密說:“咱們相處了許多年,你怎麼一點兒都不瞭解我呢?快把黃金收回去!”

王密還以爲他假意推讓,連忙說:“這會兒夜深人靜,您收下吧,沒有人會知道的。”

楊震搖搖頭,說:“不對,這件事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也知道,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哩!”

王密聽了,滿面羞愧地走了。

楊震做官十分廉潔,從不接受私人的請託,不拿不應該得的錢財。他的生活也很儉樸,家裏常吃素菜,出門不坐車子。老朋友勸他替子孫積點錢財,他說:“只要後世的人指着我的子孫說,這是清官的後代,就是最厚的遺產了。”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12

近日,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這部好書,它向我們講述了許多歷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勝,它既增長了我的歷史知識,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啓發.

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浩翰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可圈可點的歷史人物.這部書通過一個個歷史人物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勤奮好學、熱愛祖國、自強不息、誠信不渝、勤勞節儉、尊師敬老等種種中華傳統美德.

書中《勤奮好學》篇講述了一些歷史人物勤學苦練、刻苦讀書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個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個謙虛好學的學生.他向師襄子學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練呀練呀,連續幾個月,從清晨練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後終於領悟到樂曲的深奧之處,連老師也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戰國時代的縱橫家蘇秦每次讀書到深夜,倦意襲來時,就拿起錐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發奮苦讀,使學業大進,終於成功地說服六國君主,合縱攻秦.還有西漢大學者匡衡鑿壁借光、元代大畫家王冕癡狂學畫、明朝文學家宋濂抄書苦讀,等等.這些故事我很喜歡,也從中知道了一個道理:只有勤學苦練,付出艱辛的汗水,才能獲得成功.

歷史上那些很有學問、事業輝煌的人,都具有勤奮好學的優良品德.他們在生活很困難、條件很惡劣的情況下,能夠咬緊了牙關,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讀書,這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學習和發揚的傳統美德嗎?

勤奮好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品德.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的過程中,要發揚孜孜不倦、勤學好問的精神,才能讀好書,才能自強、自立,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書山有路勤爲徑”,我們只有艱苦跋涉,奮勇攀登,才能到達一個又一個知識和品德的高峯!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13

孔融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他從小就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的兄弟很多,他在家排行第六。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一籃特別鮮美的梨子放在桌子上,一家人圍着桌子坐下,準備吃梨。爸爸對孔融說:“孩子,你給大家分分梨吧!”

四歲的孔融站了起來,他來到桌邊,踮起腳,先拿起了一個又大又圓的梨,放在鼻子前聞了聞,然後雙手捧着送到了爸爸面前;又拿起一個黃澄澄的大梨,歡快地來到媽媽面前遞給媽媽,接着,他把籃子裏又大又好的梨一個個地挑出來送到哥哥們的手中。最後,孔融揀起了最小的一個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爲,心裏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

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裏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爲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聽他這麼說,哈哈大笑道:“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的!”

曾參教子

曾參是孔子的學生,他很有學問,而且非常講信用,總是說到做到,也經常這樣教育自己的兒子曾申。

一天,曾參妻子要上街辦事情,曾申很想和媽媽一起去,就纏着媽媽非要跟着去。曾申的媽媽這次出門要辦許多事情,又想早點回來,就對曾申說:“乖兒子,聽話,好好在家玩。媽媽上街回來,殺了那頭豬給你吃。”孩子很久沒有吃到肉了,聽媽媽說要殺豬給自己吃,破涕爲笑說:“媽媽,你去吧!我在家裏玩,等你回來殺豬。”

媽媽走後,孩子跑到後院書房,搖着曾參的胳膊說:“爸爸,有肉吃啦!”曾參放下書,奇怪地問:“哪來的肉?”小兒子樂哈哈地回答道:“媽媽說,她上街回來就把家裏的豬殺了,我們不就有肉吃了麼?”小兒子說着,仰着小臉,天真地問:“爸爸,這是真的嗎?”“當然是真的!走,咱們磨刀去,你媽媽回來,正好殺豬。”小兒子高興地跳起來。

曾參的妻子從集市回來,遠遠就聽見豬的叫聲,以爲家裏出了什麼事情,趕緊跑進院子。只見丈夫滿頭大汗地捆着豬,兒子拿一把雪亮的刀子等在一邊。她慌忙上前,攔住曾參說:“這頭豬這麼小,還沒喂肥,怎麼能殺呢?”曾參擦着額頭上的汗水,不解地問:“你不是親口對兒子說,要殺豬給他吃麼?”妻子笑着說:“你怎麼和孩子一樣見識,說殺豬就殺豬。我當時被兒子纏得沒辦法,哄他的呀!何必當真?”

“你怎麼能哄騙孩子呢?”曾參收起了笑容,嚴肅地對妻子說:“孩子小,父母的一言一行對他都有影響。你今天騙了他,他以後也會學着你的樣子去哄騙別人。再說,你在孩子面前說了假話,他很難再相信你的,以後還怎麼對他進行教育?”

妻子聽曾參說的話很有道理,也只能答應殺豬了。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1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美德從哪裏來?讀了這本《奔跑的幸福》你就明白了,因爲它是27位兒童文學家書寫的100位美德少年的故事,每一篇都會讓你觸動心絃。

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書,被分爲了十幾個小章。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以愛之名”這一小章,主要講了一位叫徐愛的少年,三歲時爸爸便去世了,媽媽不堪承受生活的重荷竟不辭而別,徐愛雖然很想媽媽再回來,可她並沒有抱怨上蒼對自己的不公,仍和爺爺奶奶一起勇敢面對困苦的生活,幫助爺爺奶奶分擔家務。當她上高中時,就下決心要回報爺爺奶奶的養育之恩,可爺爺卻在這時得了肺癌晚期,也許是她名字裏有個“愛”字吧!徐愛盡心盡力的照顧着爺爺,可爺爺還是離開了人世,於是徐愛又下決心一定要成爲一名出色的醫生,挽救像爺爺這樣得病的人。於是,她就向着這個目標努力……

讀了這個故事,我敬佩徐愛她那不被命運的不公而絆倒、而屈服的精神。看到這裏,我不禁想到了我們小區前面的林蔭道上,一直有一位殘疾的叔叔在練習走路,聽聞他是被車撞的,不管春夏秋冬,總能看到這位叔叔蹣跚的身影。幾年下來了,由於他的堅持,一開始連站立都很困難他,現在已經能自己緩慢的行走了。通過書本上的故事和發生在我身邊的事蹟,讓我明白了,不管發生多大的困難,只要你對自己有信心、有勇氣、有毅力,向着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去拼搏,即使只有一絲希望,也還會從黑暗中走出來!

這就是美德,是人不可缺少的,它不僅感動了你我,還滋潤了那原來破碎的心!從現在起,讓我們去與美德相約吧!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15

中華傳統美德經典故事:真卿勁節

【原文】

唐顏真卿、爲平原太守。祿山反。真卿獨倡義討之。玄宗方嘆河北無忠臣。聞之曰。朕不識真卿作何狀。乃能如是。李希烈反。詔使勸喻。希烈欲降之。真卿叱曰。汝知吾兄杲卿、罵賊而死乎。吾惟守節。希烈謝之。

祿山反。杲卿起義兵。傳檄河北。河北二十四郡。惟真卿一人倡義討賊。無怪玄宗聞而奇之。杲卿爲賊將史思明執送洛陽。大罵祿山爲營州牧羊奴。祿山節解之。猶詈不絕口。一門雙忠。流芳千古矣。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個大忠臣。姓顏。名字叫真卿的。在平原府裏做着太守官。這時候、有個安祿山起兵造反。只有顏真卿獨自倡議去討伐他。玄宗皇帝正在嘆息着河北地方。沒有一個盡忠仗義的臣子。忽然聽得顏真卿起義勤王這一回的事。就說道。我不知道顏真卿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竟能夠有這個樣子的忠心。後來又有一個李希烈造起反來。皇帝就下詔叫顏真卿去勸諭李希烈。李希烈就要顏真卿投降他。顏真卿就大聲的叱着李希烈說道。你曉得我的哥哥杲卿、罵賊罵到死的事情嗎。我是隻曉得守節的。李希烈聽了顏真卿這一番話。就謝了罪。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空間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