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樂園 > 尊敬的故事精選15篇

尊敬的故事精選15篇

來源:女友組    閱讀: 3.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尊敬的故事1

有個孩子叫小寶,在學校時成績棒,也樂於助人。在家呢,更是一個尊敬老人的孩子,人見人愛,人見人誇。

尊敬的故事精選15篇

一個風和日麗的早上,小寶穿好衣服,走出屋去,看到奶奶也起牀了。連忙問奶奶早上好,說道:“奶奶,你起牀了,我先去洗臉了,一會我就去上學了。”中午放學回到家,發現奶奶正在穿針,可奶奶費了半天工夫也沒穿進去,小寶忙跑過去說:“奶奶,我幫您穿吧!”奶奶聽了,笑成了一朵菊花,笑呵呵地說;“我家小寶長大了,懂事了,會幫奶奶幹活了,我家小寶真好。”“我是紅領巾麼。”小寶說完話,這時針也穿好了,便快樂地走了,他一邊走還一邊唱:“紅領巾,迎風飄,樂於助人是好孩子……”很快便到了午飯時間,小寶趕快跑到飯鍋邊盛飯。小寶盛飯可有順序了,奶奶總是排第一,然後再給媽媽爸爸盛,自己的麼當然是最後盛啦!瞧他那樣子,雙手捧着碗遞給奶奶。“奶奶,您吃,我長大了,一定要加倍孝敬您。”全家大笑起來,爸爸的眼睛都笑成了一條縫。

中午吃完飯,奶奶把小寶拉到沙發上坐下,慈祥地看着他,好像總也看不夠似的。

晚上,小寶躺在牀上,回憶着今天的收穫,邊想邊進入了夢鄉,在夢裏,他還說;“今天我又進步了。”

尊敬的故事2

彭總穿便服見教師

1957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週年紀念日,這一天,彭德懷元帥身穿便服,準備接見北京市部分中小學教師代表。工作人員提醒他說:“彭總,您是國防部長,應該着軍服纔好。”彭總說:“今天是去見老師,學生見教師應該穿便服。”接見的時候,彭總穿着便服,頻頻向老師問好。

尊敬的故事3

居里夫人幫老師實現願望

1903年,居里夫人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鐳。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從而,她享有盛譽,博得了人們的敬仰。可她對她過去的老師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語老師最大的願望是重遊她的出生地——法國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蘭到法國的一大筆旅費,回鄉的希望總是那麼渺茫。居里夫人當時正好住在法國,她非常理解老師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師的全部旅費,還邀請老師到家裏做客。居里夫人的熱情接待使老師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裏一樣。

1932年5月,華沙鐳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落成典禮。許多著名人物都簇擁在她的周圍。典禮將要開始的時候,居里夫人忽然從主席臺上跑下來,穿過捧着鮮花的人羣,來到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年婦女面前,深情地親吻了她的雙頰,親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臺。這位老年婦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時候的老師。在場的人都被這動人的情景所感動,熱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熱淚。居里夫人就是這樣,當她成爲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之後,仍舊沒有忘記曾經傳授給她知識的老師。楊老

尊敬的故事4

很久以前,一隻母羊生了一隻小羊羔。羊媽媽非常疼愛小羊,晚上睡覺讓它

依偎在身邊,用身體暖着小羊,讓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帶

在身邊,形影不離。小羊說:“媽媽,您對我這樣疼愛,我怎樣才能報答您的養

育之恩呢?”羊媽媽說:“我什麼也不要你報答,只要你有這一片孝心就心滿意

足了。”小羊聽後,不覺下淚,“撲通”跪倒在地,表示難以報答慈母的一片深

情。從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媽媽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

是感激媽媽的哺乳之恩。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羊羔跪乳”。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

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

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

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

順的好孩子。

尊敬的故事5

1959年,朱德同志在雲南政治學校禮堂看戲。

開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朱德一眼便認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將座位讓給老人,待老人座定後,他自己才坐下。

尊敬的故事6

程門立雪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當時有個叫楊時的進士,爲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爲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於是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爲師。

這天,他和他的朋友遊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睡着了。老師睡着了當然不便打擾,於是他們就在門外等候。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依然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等啊等啊,過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一看楊時、遊酢站在外邊,臉上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吃了一驚,說道:“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 再看看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了。

楊時和遊酢這種尊敬老師的'優良品德,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讚。後來,楊時虛心向老師求教,學業進步很快,終於成爲一位全國知名的學者。各地的人,也不遠千里地來拜他爲老師,大家尊稱他爲“龜山先生”。

尊敬的故事7

魯迅尊敬老師

魯迅對啓蒙老師壽鏡吾一向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

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彙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狀況。一次,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辦婚事,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時刻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

魯迅在日本還拜章太炎先生爲師學文字學。章太炎先生逝世後,他連續撰文兩篇紀念。

尊敬的故事8

“程門立雪”的故事

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爲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遊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讚揚那些爲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尊敬的故事9

1、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

這個成語來源於《宋史。楊時傳》,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爲了豐富自已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爲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死,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爲師。

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遊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裏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爲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着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牀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4、孔夫子的誤會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裏,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裏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裏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纔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乾淨,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爲何說它不乾淨呢"顏回答道:"剛纔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爲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髒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尊敬的故事10

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爲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爲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羣臣的護衛下,乘着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着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一個嬴字就難住了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着哩,能知難而不進嗎"說着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爲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衆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爲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爲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尊敬的故事11

張良拜師

張良是漢朝的開國功臣,在他年輕時,曾經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可是失敗了。爲了躲避官府通緝,他隱姓埋名潛藏在下邳( pī )。有一天,張良閒遊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着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着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五天後黎明時分在這裏等我。”張良有些莫名其妙,但還是遵照老翁的指示,五天後天剛亮,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已呆在那裏了,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五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了五天,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複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五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着。一會兒老翁來了,見着他便點頭稱是。並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祕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十年之後,兵事將起。再過十三年,你到濟北,灸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等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

張良高興極了,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尊敬的故事12

李宗仁尊師若父

抗日名將李宗仁幼年時有個叫曾其新的老師,駝背彎腰,被人們戲稱“曾背鍋”。可李宗仁卻從來不因爲老師形貌醜陋而產生疏遠情緒,而是像尊敬父輩一樣尊敬他,認認真真跟老師學習。

李宗仁長大以後,成了著名的將軍,依舊沒有忘記自己的老師。因爲曾其新老師年老無依,李宗仁就讓他長期隨軍,自己出錢奉養,還特地在司令部駐地附近修建房屋,給老師靜居,並派一名副官專門侍奉,自己也每天親自去問安。此外,李宗仁的另一名姓朱的老師,也長期隨李宗仁起居。李對他的照顧也是無微不至。老河口的老百姓都說,在李將軍身上,真正體現了“一日爲師,終身爲父”的師生之愛,得恩不忘報,實乃大丈夫。

尊敬的故事13

“我一直把我這一生看成有兩個階段:‘德國前’和‘德國後’。去德國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國以後,我一無所懼。”——張幼儀

我寫林徽因傳的讀書筆記時,取的題目是“最令人懷念的民國女子”。那時,張幼儀不過是我文章中一筆帶過的一個角色。然而讀《民國的氣質》,第二篇即爲張幼儀。如果讓我介紹張幼儀,我會怎樣說呢?她的第一身份是“著名詩人徐志摩的髮妻”,還是“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和“雲裳時裝公司總經理”?若是從前,我定會選擇前者,但如今,我會選擇後者。

然而可悲的是,女人的命運,總得由男人說起。

她是踏實能幹的少婦,可偏偏遇上了徐志摩——一個將自由和愛情看得高於生命的詩人。一樁包辦的婚姻終於破裂,多情的詩人幸福地飛去尋找愛情,而一個謹從三從四德的女子,自此被拋入生活的困境:離婚、獨立生存、撫育孩子……

“經過沙士頓的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領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去徐家,像個姑娘一樣住在硤石。我下定決心: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兩隻腳站起來。”

20世紀初的中國,歷經了改革與革命的浩蕩,西方新文化傳入,與舊式女子三從四德的閨教格格不入。然而一個自小接受傳統教育的女性又該如何抉擇?張幼儀的選擇是,“靠自己的兩隻腳站起來”。她做到了。

1925年3月19日,與徐離婚後剩下的次子Peter病歿於柏林。喪子之痛,深入骨髓。作爲一名女子,還有什麼比被丈夫拋棄,又痛失骨肉更絕望的打擊呢?但她沒有消沉。連一直對她表現厭惡態度的徐志摩也如是寫道:“可憐不幸的母親,3歲的小孩子只剩了一撒冷灰,一週前死的。她今天掛着兩行眼淚尋我,好不悽慘……她可是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她這兩年來進步不少,獨立的步子已經站得穩……她現在真是‘什麼都不怕’,將來準備丟幾個炸彈,驚驚中國鼠膽的社會,你們看着吧!”

正如徐之言,張幼儀不但站起來了,而且逐漸踏上了時代的風口浪尖。回國後,她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總裁,與此同時,她還擔任上海第一家時裝公司——雲裳時裝公司的總經理。每天早上她準時坐在辦公室中,勤勉操持銀行和公司,積極學習西方經驗,並引入西方新式服裝樣式……在她的主持下,銀行很快轉虧爲盈,時裝公司也自此生意興隆。

1931年11月的一天,一代才子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而亡。張幼儀以她一貫的冷靜與果斷對事情做出了安排。斯人已逝,姻緣既盡,張幼儀仍盡了自己作爲徐家夫人的責任。如同梁實秋所評價:“她沉默地堅強地過她的歲月,她盡了她的責任,對丈夫的責任,對夫家的責任,對兒子的責任——凡是盡了責任的人,都值得令人尊重。”

晚年,她在第二任丈夫蘇紀之去世後安靜地度過餘生。當看盡潮起潮落,當她再次回首往事,她說:“我要爲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也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成長。他促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一個人。”

世事,有時看起來殘酷,但翻轉過來看,也未嘗不是一種慈悲。若說林徽因是最令人懷念的民國女子,那麼張幼儀——一位從痛苦中涅槃、從傳統中解脫、從迷失中找到自我的新女性,該算是民國最令人尊敬的女子了吧。

尊敬的故事14

朱德給老師讓座

1959年,朱德同志在雲南政治學校禮堂看戲,開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朱德一眼便認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將座位讓給老人,待老人座定後,他自己才坐下。

尊敬的故事15

繳納黨費是每個黨員的責任和義務,近日,白梅社區黨務辦公室裏迎來了一位特殊而又執着的老人李美淑。

李美淑老人今年77歲了,身患尿毒症8年,多年來一直和老伴生活,然而去年5月恩愛的老伴也去逝了,讓原本無兒無女的李美淑老人更加孤單。生活的一切開銷也都靠她退休的3000原工資維持。除去透析和藥物的費用,老人每月就剩下500元左右的生活費。社區書記了解她的情況後,體諒老人生活艱辛,提議她每月只繳納1元黨費就可以了,老人卻說按照我的退休的工資計算,我應該每月交15元黨費,現在每個月交3元,已經很照顧我了,繳納黨費是我應該做的,這是我的責任。

這就是一個老黨員的高尚思想覺悟,在自己身患重病仍不忘黨員的義務和責任,老人年輕時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榮獲多項榮譽,一生都在奉獻自己,20xx年她又與延邊大學醫學院遺體捐獻接收中心簽訂協議,決定將自己的遺體用於醫學研究,以實際行動爲黨和人民傳遞了社會正能量。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空間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