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清明節的文化知識

關於清明節的文化知識

來源:女友組    閱讀: 5.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清明節的文化知識,在傳統文化中,這是一個紀念先人、慎終追遠的特定日子,並伴以踏青、植樹等活動,傳遞着飲水思源、敬畏感恩的情感,下面是關於清明節的文化知識。

清明節的文化知識1

清明節對於中華兒女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它是爲了紀念祖先、緬懷親人傳統習俗,是中華民族追思祖宗的美德表現。代表現代與先輩的和諧發展關係,同時也營造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氛圍,也是一種熱愛生命的表現。

清明祭祖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親敬祖、崇宗隆嗣的傳統觀念,其核心是儒家倫理的忠孝文化。中國的民俗信仰源遠流長。人類源於對夢境、生育和死亡等現象的不解,產生了最初的信仰,即“靈魂”。原始初民相信人是由肉體和靈魂組成的,人死之後,肉體可以腐爛消失,而靈魂卻會永生不朽。並且在人們的意識中,靈魂是有血緣遠近親疏之別的。

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追思祖宗,啓發後人的一種美德行爲。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爲政》)正是這種代代相傳的孝道觀念,成爲今人敬孝、感恩、處事的行爲準則。

這種孝道禮儀,既可以表現爲對先祖的感恩之情,也可以表現爲對去世故舊、革命先烈的.懷念之情。它既可以爲今人搭建與前人之間和諧的代際關係,也可以爲人類營造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氛圍。今天我們通過祭祖活動,宣揚崇親敬宗、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風尚,正是儒教倫理“禮之用,和爲貴”(《論語·學而》)精神內核的體現。

大而言之,中華民族統稱爲炎黃子孫,本身就是一個血族親緣集團。每年清明節的陝西黃帝陵祭拜,正是海內外華人對我們整個民族祖先認同的真實反映。

因此說,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得以傳承,與清明時節對祖先的“祭亡以禮”是分不開的。當然,我們提倡的孝道是親人在世時的尊敬、善待和照顧,而不是親人去世後奢排的葬禮、高大的陵墓和掃墓的鋪張。倘如此,就玷污了清明這一“祭祖傳國粹,易俗盡孝心”的傳統美德。

關於清明節的文化知識

清明踏青是中華民族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活動,其核心是古人順應天時、和諧共生的樸素理念。天道有序,萬物有節。清明節氣排在春分之後,此時天氣回暖,萬木萌發,人們在清明節氣踏青遊春可謂順應天時,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體現,也是熱愛生命的真實表現。

清明節的別稱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古人有清明節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也叫祭祖節,指祭祀祖先的節日,同時行清節是清明節的別稱,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

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爲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爲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着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清明節的文化知識2

清明節傳統文化知識有:踏青、植樹、放風箏、掃墓祭祖、插柳、拔河等。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爲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爲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

2、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

3、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關於清明節的文化知識 第2張

4、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即爲“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5、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有專家認爲,插柳的風俗,是爲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

清明節的文化知識3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除了講究禁火、掃墓,清明節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盪鞦韆

盪鞦韆是由來已久的清明習俗。鞦韆的歷史相當古老,古時鞦韆多用樹杈爲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漸發展爲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形式。

蹴 鞠

蹴鞠是清明節時古人喜愛的遊戲。鞠本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面用皮革製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足球活動,《戰國策》記載,齊國都城臨淄有蹴鞠(當時叫“蹋鞠”)活動,“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關於清明節的文化知識 第3張

拔 河

拔河興起於春秋後期,最早叫“牽鉤”“鉤強”,唐朝開始叫“拔河”。在時值春耕春種的清明舉行拔河,具有祈求豐收的意味。從唐代開始,拔河就已成爲清明習俗,並流傳至今。

插 柳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清明插柳的習俗由來已久,唐人認爲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侵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遊玩回來,在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因此在有些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空間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