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清明節跟孩子探討他所能理解的死亡

清明節跟孩子探討他所能理解的死亡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明節跟孩子探討他所能理解的死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離不開家人的呵護,如果孩子做錯了事也不要,一起努力讓孩子有更多的可能性吧。下面跟大家分享清明節跟孩子探討他所能理解的死亡。

清明節跟孩子探討他所能理解的死亡1

“死亡”成爲家長與孩子的溝通禁忌

其實,對於死亡這件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體會,那就是它是一件既神祕,同時又帶有一些恐怖色彩的事件。因爲,我們不知道人死去以後的狀態是什麼。雖然,醫學給出了關於死亡的生理指標。但在這些生理功能喪失之後,所謂的靈魂是不是會消失呢?已有的科學知識雖然告訴我們,人沒有靈魂,死後不會進入天堂,也不會踏入地獄。但是,對於亡靈世界的遐想,從來沒有在人類世界中消失過。

正是由於這種恐懼感,很多成人就會有意識地迴避死亡這件事情。成年人自己有對死亡的焦慮、恐慌和迴避態度,所以認爲讓孩子面對這個問題也會產生恐懼。

此外,有些成年人還會覺得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跟他們談論這個話題,未免過於殘酷。童年本身就應該是“天堂般的”,應該充滿童話般的美好,作爲家長有責任維護這個美麗的童話世界,而死亡的存在,會破壞這個童話世界。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母認爲孩子並不關心死亡這個話題。但其實很多研究都發現,孩子非常關心“死”這件事情。

探討“死亡”讓孩子學會面對人生

很多家長在孩子只有一兩歲的時候,都喜歡跟孩子玩一個遊戲,就是用雙手將自己的臉矇住,然後再拿開。這個遊戲的英文名字叫“Peek a boo”。據說這個遊戲的名稱來源於一個古老的英文單詞“dead”或“alive”。可見,死亡從來都不是跟孩子不相關的事件。

在孩子的自我概念還沒建立之前,孩子們很少會考慮與自己相關的問題。但隨着自我概念的不斷髮展,孩子越來越多地思考與自我有關的問題。死亡就是這裏面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可能會經歷很多的喪失,例如自己最愛的寵物死去了,愛的花花草草失去了生命,自己家人的離開等等。這些應激事件的出現,都會激發孩子對於“死亡”的好奇,促使他們關注這個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問題。如果,能夠根據孩子的認知特點和年齡,選擇合適的方式來跟孩子講述“死”這件事,那麼他們在今後的人生中,就能更好地面對和處理這類事件。

跟孩子討論死亡還有另一個好處,那就是從小就在孩子心中埋下珍惜自己生命的種子。在自己的成長曆程中,能夠有意識地避免危險事件的發生。相信大家最近幾年都聽說過,年輕人因爲表白被拒就草草結束自己生命的一些相關報道吧。很多人一邊爲年輕生命的`逝去而感到惋惜,另一邊又覺得年輕人爲何如此不珍視自己的生命。這跟我們生命教育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清明節跟孩子探討他所能理解的死亡

跟孩子探討他所能理解的死亡

既然很有必要跟孩子聊聊“死”這件事,那我們就來看看,該怎麼跟孩子談論死亡。如果孩子問到家長關於死這個事情,或是家中正好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家長該怎麼跟孩子講述死亡呢?這裏有幾個方法教給家長們。

1、跟孩子探討他所能理解的死亡

低齡的孩子,往往具有一種樸素的守恆觀念,也就是說,在孩子的心裏,死亡並不是一種徹底的消失,而是去了某處。死者此後的,還會在那裏延續。如果孩子很小,像三四歲的樣子,不用急於糾正孩子對“死亡”的認知,這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特有的認知思維。

2、不要回避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家長要誠懇地回答這類問題

使用一些簡單的語言來描述死亡的狀態,比如:不能呼吸、不能說話、不能思考等等,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話,來解釋這個問題。讓孩子能夠了解死亡的狀態。

3、接納孩子的悲傷情緒

如果孩子失去了心愛的寵物,非常傷心,不要輕描淡寫地說:“沒關係,再買一個好了。”要陪伴孩子共同度過這段情緒。如果,作爲家長的你,實在找不出合適的話語來寬慰孩子,那就什麼都不要說,靜靜地陪伴孩子就好了。這裏我說的陪伴是真誠的陪伴,而不是心在別處的陪伴,就好比,孩子還處在悲傷之中,但爸爸媽媽卻很開心地討論要去看什麼好看的電影或是吃什麼好吃的東西,這樣就很不合適了。

4、安排簡單的儀式

如果孩子因爲心愛的小動物死去了而非常難過,除了讓孩子理解死亡外,還可以安排一些簡單的“儀式”。例如讓孩子跟自己的寵物告別,收拾好孩子的寵物曾使用過的東西,將這些物品進行處理,比如埋掉之類的。讓孩子能夠在這樣一個有儀式的過程中,接受自己喜歡的東西離開這個現實。如果家中有人離世,孩子小的話,可以在一段時間以後或是孩子問起來的時候告訴事實。如果孩子比較大了,風俗允許的地方,還是可以參加相關的告別儀式。

5、可以選擇一些繪本來更好地引導孩子面對這件事

繪本講述的故事非常容易讓孩子接受,並且能夠理解繪本主人公經歷的事情和情緒,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而言,有非常好的教育效果。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講述有關“死亡”內容的繪本。

清明節跟孩子探討他所能理解的死亡2

什麼是清明節?

在日常對話中,孩子可能會發問:什麼是清明節,爲什麼放假3天。。。。。。

很多年齡小的孩子都不知道清明節,有些即使知道,也對清明節的由來和日期不甚瞭解。所以,在清明節來到之前,家長們不妨先和孩子聊聊,那些和清明有關、有趣的故事和習俗。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由於孩子年齡尚小,理解能力也不強,所以媽媽們一定不要用晦澀難懂的詞語跟寶寶介紹,要解釋得通俗易懂才能讓孩子接受。

你可以告訴孩子,在很久很久以前,農民伯伯爲了方便安排自己的農事活動,將一年分爲24個節氣,而清明就是24個節氣之一。在這24個節氣中,每個節氣的氣溫、降雨等各方面都區別的。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其實,清明在很早前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在部分地方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伴隨着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的風俗。

清明節跟孩子探討他所能理解的死亡 第2張

清明節怎麼樣教育孩子?

清明祭祖,其內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親人、祖先送上思念與敬意,給孩子提供一個認識孝文化環境,讓他們知道感恩。

或者家長可以帶孩子去掃一掃烈士墓,獻上一束花,給孩子講講先烈們的英雄故事,創造一個耳濡目染的機會。讓他們自豪地說,我知道董存瑞的故事,我知道劉胡蘭的故事,並自信地將英雄的故事講給更小的孩子聽。

當然,孩子還小,認知水平很有限。比如有的孩子甚至說,打仗時他們沒有吃的,爲什麼不吃巧克力等。孩子說得幼稚,家長們不能一笑了之,要有意識引導。家長也不要以爲孩子還小,跟他說什麼都沒用。這種耳濡目染的機會是不能錯過的,也許只是一枝白菊,一個鞠躬,但孩子在這種氛圍中,是可以感受到我們對先人的尊敬和敬仰的。

2、和孩子踏青,親近大自然

因爲清明一般在每年陽曆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萬物復甦、百花盛開的時候,所以,清明節還有一個名字——踏青節。

清明節前後,野外到處是一片綠意盎然、山花浪漫。你可以帶着寶寶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風光,走進遠山近水的田園村落,踏着綠油油的青草,踩着軟綿綿的春泥,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孩子們還可以奔走于田間地頭,放飛心情

最重要的是,通過與大自然的這種親密接觸,可以增強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爸爸媽媽可以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爲教材,給寶寶講述各種顏色的特點,讓寶寶增加對顏色的認識和了解;可以讓孩子閉目傾聽風聲、松濤聲或是鳥鳴蟲叫聲,訓練寶寶的聽覺能力和辨別聲音的能力;還可以讓孩子在小溪邊玩水,在花叢中玩耍,在廣場放風箏……通過這些活動,常常會引起寶寶無限的好奇。

3、普及節氣小常識,講一份關於清明的詩詞情懷

在二十四節氣中,只有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最早是農事節氣,農村地區至今流傳着許多有關清明的農事諺語。

比如:

“清明前後一場雨,勝似秀才中了舉。”

“清明、穀雨緊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清明播谷,小滿栽秧。”

“清明前,好種棉;清明後,好種豆。”

“清明種棉多結桃。”

“清明種棉花,秋後大把抓。”

“清明種瓜,車裝船拉。”

“清明種菜,有吃有賣。”

“雨水清明緊相連,植樹季節在眼前”

這些諺語都反映了作爲清明宜種植宜生長的時令節氣特點。

此外,古人的情懷,即使穿越了千年,也能感受到,可以帶孩子講一講唐詩宋詞中的煙雨清明。

4、帶孩子一起種花養草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在24個節氣中,清明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這個時候,也正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種花養草的最佳季節。

孩子在參與種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過程中,會加強他們對自然的認識。如果爸爸媽媽能夠教育孩子像對待朋友那樣來熱愛樹木、花草和昆蟲等,孩子對生命和自然的愛會增強並植根於心中,並形成一種相互同情相互依賴的情感和責任感。在這種情感和責任感的支配下,孩子會逐漸跟自然融合爲一體,從而更好地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

以上就是關於清明節怎麼樣教育孩子,請大家繼續關注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