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談談對大學勞動教育的認識

談談對大學勞動教育的認識

來源:女友組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談談對大學勞動教育的認識,每一所大學都會有勞動教育的內容,而且匯不少的學校會將這一些內容算入畢業條件,但是大家不理解這一種項目的存在意義是什麼,下面小編帶大家簡單瞭解一下談談對大學勞動教育的認識。

談談對大學勞動教育的認識1

在現代社會,有些企業接收大學生後一兩年內,因爲學生吃不了苦而被淘汰的高達50%。現在企業招聘的行情顯示:學歷不再是用人單位的首選,能吃苦耐勞越來越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重視實際的工作能力和優秀的品質,“而不是唯學歷是用”,“實用”思想已成爲人才市場的主導,現實生活中有些大學生顯得脆弱和嬌慣,“知識越多越懶惰”成了高校學生們戴在頭上的另一頂“學位帽”,由於“兩眼不看勞務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學生缺乏勞動精神,吃苦耐勞的意識,不願意做具體細緻的工作。

現在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大學生除了要在科學知識、職業技能方面有所儲備外,應多參與一些勞動,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培養能勞動、能吃苦的精神。能吃苦耐勞,願到基層一線,有自覺向困難做鬥爭的良好擇業心態,就會有很多的就業機會。作爲新時代的優秀大學生,既能“勞心”又能“勞力”。在高校,“勞動教育”應該成爲學生的“必修課”,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吃苦耐勞精神以及尊重他人和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爲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也使學生更好的瞭解社會、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爲此,高校應着力培養學生成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學生要具備優秀的品質就必須通過“勞動教育”鍛造出來。

談談對大學勞動教育的認識

高校目前環境衛生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一些高校開展了對學生進行了勞動教育的主題,意在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和愛護環境的理念。學校的環境衛生,從制度管理、監督體系、獎勵評比以及學生個人的衛生習慣等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局面,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問題。

現狀:有些宿舍、教室的牆壁上腳印漫天飛舞;寢室樓值班室的需要機洗的衣服很多,同學們不願意自己動手洗一洗;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在食堂就餐時不排隊、亂插隊;在圖書館自習室大聲說話或接電話等等。

存在的問題:一是打掃不到位;二是打掃乾淨後,大家的維護意識差;三是制度執行情況不盡如人意;四是沒有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存在問題的本質:主要的本質問題應該是大家把勞動教育理解爲勞動任務而不是從深度和廣度上體會並認同勞動教育的真正內涵,這個內涵即從微觀層面說是在自己打掃垃圾付出勞動的時候,對一些不文明的行爲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從宏觀來說是培養一種勞動精神或者說是勞動意識,愛護自己的勞動果實,也更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把這種勞動意識、相互尊重的觀念內化到同學們的一言一行之中,就是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之美。

爲什麼要進行勞動教育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高校必須通過勞動教育來培養大學生的吃苦精神,提高他們的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質,養成吃苦耐勞的品格。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勞動教育,勞動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勞動教育的核心價值應該是一種“情感教育”

校園裏垃圾亂扔;在安靜的自習室裏大聲的接電話;寢室裏有同學已經入睡的情況下卻有人還在說話……這些現象的本質即是情感的冷漠和荒蕪。通過勞動的實踐,讓同學們獲得情感的體驗,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尊重他人。就像一位勞模說過的一句話: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應該是相互伺候的,人人勞動,勞動最光榮,這個社會才能和諧運轉。

“勞動教育”應該是大學生生活世界裏重要的一部分

“生活世界”就是一個以實踐爲基礎,以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爲主題,具有人的生命價值和生活意義的世界。“勞動教育”是具有實踐性的教育方法,是在學生真實的生活中進行的。“勞動教育”與“生活世界”是契合的,學生是學習者,更是生活者,學校就是他們的生活世界。在大學生的生活世界裏,“勞動教育”使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和認知能力,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而不是在“品德”上存在短板。

“勞動教育”涵養學生個性

“勞動教育”涵養學生個性,不能爲了勞動而勞動,勞動內容蘊含教育性,通過與自然接觸、與他人合作、與社會溝通,感染學生心靈,培育學生優秀品質,使學生逐步樹立自我意識,學會自律,開展創造性勞動,培養學生在勞動中的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豐富學生知識、充實學生智慧、精煉學生才幹,從而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

“勞動教育”培植責任心

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樣:“如果學生懂得爲別人的幸福和歡樂而付出勞動,併爲此而流了汗,手上磨出了老繭,那麼他的心地就會變得善良、敏感、溫柔;只有通過勞動,一個人纔會以熱忱的心去待人接物;經歷過勞動的孩子比起沒有勞動過的孩子來,在對待周圍人的態度上是完全不同的。”通過開展勞動使學生體會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學着去體察他人、同情他人、關心他人,培養出熱愛勞動的品質、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從而珍惜現在、做好當下,努力在平凡的生活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勞動教育”體驗幸福生活

幸福的生活是美好的,生活的本意在於創造幸福。勞動的過程是學生體驗美、欣賞美、享受美、創造美的過程,勞動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人的生活充滿活力,使學生從中享受到幸福,領會到美,勞動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是引導學生去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媒介。

“勞動教育”是什麼

“勞動教育”從字面上理解是勞動與教育的結合體,但它不能簡單的理解爲勞動任務,而是寓教育於勞動過程之中,使學生認同一種勞動觀點、端正一種勞動態度、形成一種勞動習慣、培養一種勞動感情。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讓我們的學生提升勞動的情商因素,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

“勞動教育”是實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教育,通過各種勞動形式讓學生體驗生活的艱辛、培植責任心、集體主義精神和相互關心、合作、幫助的習慣。在未來的就業和創業中,打下不怕吃苦、有強烈的責任心、能夠團結協作的基礎。

“勞動教育”的育人性、思想性、實踐性、創新性等特點也同時契合了高校學生成長成才的目標。

勞動教育”與校園精神文明

“勞動教育”中彰顯着勞動精神,勞動精神就是人類爲了自身的幸福而不懈努力奮鬥的精神,就是和諧相處、合作共事的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富於創新的精神,就是講求效率、追求完美的精神。正是堅持了這種勞動精神,人類才能生生不息,社會纔有了今天這樣巨大的發展進步”。

把勞動精神融入校園的文明建設之中,提高了同學們對勞動教育的認同,引導大學生自覺勞動、熱愛勞動、勞動光榮,不斷豐富和發展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建設富有個性的校園精神文明氛圍,校園即真正成爲涵養學生品性的生活場所。

結語

爲一名具有“勞動精神”的大學生應該是:①要文明,不要粗野;②要感恩,不要抱怨;③要守紀,不要散漫;④要自信,不要自卑;⑤要勤奮,不要懶惰;⑥要誠信,不要虛假。

談談對大學勞動教育的認識2

華羅庚曾說:“我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問題解決不了,其中不少是由於基礎未打好所致。一個人在科學研究和其他工作上進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礎有關。”。的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自律意識的養成及素養與修養的培養是學生髮展的基礎,是大學生成才的必備素質之一。自律,顧名思義——自我約束,遵循法紀。它不再需要外界的管理監督,而是源於本心的對自我的高標準、嚴要求,是個體管理的極致,一種完全自覺的思想境界。社會的正常發展需要每個公民的有序參與,無論個人品德素養,還是社會道德風氣,都離不開每個個體的自我約束,自我提升。

素養與修養是人們經過主動學習、自覺鍛鍊、長期積澱所自然流露出的溫文爾雅、穩重幹練的品質和能力。狹義的看,是一個人的'素質體現,廣義來看則是對人之美德的一種綜合性、高層次的評價。二者關係緊密,通過不斷地自我要求,自我提升,打實立人做事的基礎,進而在素養與修養方面纔能有顯著的提高;另一方面,只有擁有良好的素養與修養纔會自我管理,能夠慎獨,做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進而有一番奮鬥的激情。

一、培養良好素養與修養的意義

良好的素養與修養能體現一個人的品味和價值,言談舉止能反映一個人的家教環境及所受的文化薰陶。一個具有很高個人修養的人,他所散發的人格魅力往往是低調內斂而淵遠長久的。放歸於社會之中,個人的素養與修養有助建立和諧積極的人際關係,面對合作競爭,也會謙讓卻不失原則的實現利益最大化,這是當代經濟的人脈至上的怪圈,但也從側面說明了個人素養與人格魅力的潛在能量。

大學生,在中國人心中一直是高知分子的代名詞,代表着當代的精神風貌、素質品質。我們培養優秀大學生,目的就是爲社會源源不斷的輸送鮮活的思想與力量。與此同時,大學是一個人智商情商得以充分施展的黃金時期,充分利用好這個年齡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做好學習研究,厚實自己,才能發揮這個時間段的巨大威力。

二、當代大學生素養與修養的現狀

(一)整體素質提升但教育短板問題嚴重

隨着教育的普及化,家長對教育的重視度提高,孩子能接受更爲完善的教育。然而,大勢所趨,家長、學校緊逼孩子,讓學生在潛意識裏認爲只要學習好就萬事大吉,接受的綜合素質教育明顯欠缺。就每屆新生入校進班的自我介紹情況來說,大多學生都很緊張。排除性格本身靦腆的,那些平日裏較爲活躍的孩子在初次見面時,非常普通的自我介紹也都結結巴巴的只說了兩三句就語塞下臺。這個狀況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一個高中畢業生在表達能力與自信方面是明顯不足的,也反映了義務階段的教育並沒有輸送具有基本社交,表達能力的大學生,只能稱之爲高中畢業生。這會讓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進入“斷代期”,學校和社會要求其自主自立,嚴於律己,而學生又暫時不具備此種能力,兩者之間跨度太大,一時間無法有效解決。

(二)“大一銜接期”缺少有效引導

一般來說,大一新生都會有段開學迷茫期。主要原因是一時間社團、學生會活動過於集中,學生由嚮往大學活動變得疲累而視爲一種負擔,每天除了上課,其他空閒時間基本上全部投入各種例會與活動策劃,沒有時間來回顧一天的收穫與感悟,不少同學反映很想抽出時間來度一個完整的週末……。這樣的狀態不但放鬆了學生對學習的緊張感而且也有可能會打亂學生大學生活的節奏,讓他們找不到正確方向,模糊了他們的目標,留於盲目。另一方面,也缺少學科專業導師加以引導、答疑解惑,學生更加難以快速度過這個時期。

(三)身心素養及人文科學素養呈下滑趨勢

因父母的包辦使大學生主動性差,缺乏自理、自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際動手能力不強。身體瘦弱,天氣稍有變化就會感冒發燒。新生入學軍訓,軍姿定型不到五分鐘就有暈倒現象。另外,校園裏也存在自殺、投毒等各種心理問題事件。與此同時,如今大學生的生活價值觀念也有了一定改變。部分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尺度漸漸向“功利化”偏移。如:“驕姣”表現明顯,只講索取,不懂奉獻;有的學生霸道十足,舉止不雅、語言粗俗;遇到老師視而不見;還有破壞公共秩序、設施,教室課桌上總是信筆塗鴉,圖書館總是有肆意喧譁聲,飯後不收拾餐盤……。更甚有爲了面子弄虛作假,考試作弊,取得虛假好成績。

應該承認,大學生並不缺乏道德規範的基本知識,而是缺乏將這些道德規範內化爲指導自己的行動。另據媒體反映,現在不少大學生外語好,數理化好,但分不清中國的朝代,分不清陰陽曆。對一些專業性很強的文化藝術,比如話劇、歌劇等並不欣賞,認爲很不現實,但卻又盲目的崇洋媚外,無視甚至貶低本國的文化……,諸如此類,另人堪憂。

三、探求大學生素養與修養現狀的原因

(一)社會不正之風影響

自從出現“2006年彭宇案”,助人爲樂也要三思而後行;醫患關係僵化,矛盾的產生大部分涉及經濟利益,空談責任愛心只是紙上談兵,觸及金錢這個敏感的話題,難分孰對孰錯;“感動中國”活動每年聲勢浩大的舉辦,惹來無數敬佩、感動的淚水後也要反思,爲何先前“做好事不留名”的傳統要被打破?爲何費心竭力的宣傳這些高尚操守的人物事蹟?歸根結底是源於社會上道德素養的偏差與缺失,希望能重拾道德風尚。

(二)應試教育的功利化

爲考上大學,埋頭苦讀三年,跨入大學大門,再放鬆也不遲。這是部分高中生的真實心理寫照。學習,也就成爲他們義務教育階段的正經活動。分數纔是王道,無數的應試技巧眼花繚亂,固化的解題思維、解題步驟,哪怕只經歷高三,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開拓能力,就更不用說長期的應試教育體系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 (三)學生的自律意識薄弱,管理無法全面顧及

大學是個自由開放的平臺,自律則顯得十分重要。隨便、違紀的行爲很有可能不被發現,不會受罰。有了成功逃脫的先例,循環往復,壞習慣蔓延,整個集體的風氣也就有所影響。一個集體環境如果沾染了壞風氣,學生又怎麼可能“潛心修煉”,自覺提高自身素養與修養。

四、如何提高素養與修養

素養與修養,均在於“養”這個字。古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後備軍和接班人,國家、學校歷來重視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我國古代思想家司馬光說過:“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意思爲: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帥。就如有人說:一個人的偉大,首先是靈魂的偉大,其次纔是才華的出衆以及取得的成就。自身素養與修養不佳者,也不會令人信服自然難有所作爲。有人士也指出:“對於大學生加以教育應重視從基礎抓起,要從禮教開始入手,使他們知禮、懂禮,踐行禮貌,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一)自律意識的培養乃重中之重

中國傳統道德修養理論中,對於自省、改過、慎獨等都非常重視,“吾日三省吾身”、“過則勿憚改”、“君子慎其獨”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對當代大學生的長足發展也起到了警世箴言之效。

有人提到,自律在對自己行爲進行規範同時會不會壓制創造性?難道不違反紀律就一定是優秀之人?這是個辯證的問題。懂得自律的人一定不會太過瘋狂,因爲他們知道事情是否該做,他們的頭腦是清醒的,不自律不等於違紀,一個人心散了,呈現出的狀態就是萎靡不振,自律就是約束內心,從而促進學生積極發展,非但不會壓制創造力而且會幫助學生少走彎路。自律主要強調的是“自”,自律習慣一旦養成,沒有了他律條條框框,而是內化爲主動的自我管理,這不僅潛移默化的鍛鍊了學生自己做主的決策能力,更是實現了自我獨立,開拓了胸襟,內在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對良好的自我素養與修養的培養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自律意識的培養離不開以下兩點。

1、營造良好集體風氣

大學生處於涉世未深的階段,由不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大學生組成的小型社會圈不免出現道德取向的衝突,至於哪股風氣佔主導,還需學校的引導和管理。健康的校園環境、嚴謹的校風校貌有助於弘揚正氣,讓“見賢思齊”的正確思想蔚然成風,一方面採取措施加強師德建設,引導教師樹立良好風範同時,還要以政策制度引導各方面積極主動地盡最大努力來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願望。

2、加強實踐教育

有心理學家指出,人的需要是每個人發展的內在動力。大學生既有物質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這些慾望是激發自我教育的動力。宣裕方[2]指出: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接觸社會,鍛鍊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取得一定的成績,滿足了他們物質精神雙方面的需要,學生就會有更高層次的追求,進而通過疊加效應,自身鼓勵,不知不覺中就培養了自律意識,提高了內在的修爲境界。理論課也要加大改革力度,緊密聯繫實際,觸摸社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改變某些老師板着面孔說教、學生眯着眼睛睡覺的狀況,言之成理,言之有物,使學生聽得進,用得着。”[3]。讓學生學習實際的知識並運用到實際中去,感受知識的力量,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大學生的個性不同,自律水平和行爲方式均有差異,教育者要針對不同性採取有效措施指導行爲訓練[4],“因材施教”同集體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斷地學習

但丁曾說:“人不應該像走獸那樣活着,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復旦大學校訓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習是大學生的本職,如果爲了其他發展而荒廢掉學業,就是本末倒置,更高層的發展也將會成爲空中樓閣。學習的內涵很豐富,途徑也很廣泛,用書籍來武裝自己,充實自己,帶到融會貫通,自然神清氣爽。另外,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會遇到諸多良師益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虛心納諫,察納雅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三)樹立遠大的理想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每個學生的水平不盡相同,但所應追尋的理想應該都是遠大而高尚的。青年學生素養教育要從基礎抓起,走由“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行爲→養成良好的習慣→鑄造優質的性格→幸福美好的命運”[5]的人生軌跡。馬克思中學時期就能說出這樣一段話:“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爲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爲這是爲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目之所及,心之所向。偉大的夢想牽引學生走向內心的偉大。

(四)適應社會,改造社會

社會這個大熔爐裏有越來越多的物質誘惑充斥在學生周圍,攀比之風,拜金主義屢見不鮮。大學生正值青春年少,崇尚美好浪漫,但對美的追求過於物質化就改變了應有的美好。有教育學者曾說:“不是社會適應你,而是你去適應這個社會。”。大多數人想要改造這個世界,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要想改變環境,必先適應環境。這裏說的適應,不是一味的接納,而是先接受如今社會的現狀,分析清楚他的不足之處,思考、討論、研究出改進方式,然後實踐推行,來改造社會。任何人要想在社會中有一席立足之地,就必須不停地調整自己,避免重複出現已有的過錯。每日回顧反思,以飽滿、全新的面貌去迎接第二天的新生活,用自信、堅定地信念去挑戰複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社會。

《大衆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價值觀追問》中提到:“大學的理想主義色彩逐漸褪色,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充滿功利性的氛圍”[6]。在大衆文化、商品經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大學的氛圍之時,而作爲人才培養的最高承載者,大學理所當然地以青年學子的道德修養、精神境界培養爲己任。而大學生身體裏也應常有滿腔熱血,高昂激情,想去奮鬥實現些什麼,常思考自我以及社會的價值,想去改變些什麼;常充滿鬥志,想去真正實踐些什麼……而這些什麼,有近在眼前的期許,也有遠在心底深處稚嫩而又倔強的理想。正是這些將會成爲他們成才發展的第一動力。

五、結語

大學生是未來時代的引領者與締造者。加強自律意識,培養良好的素養與修養不僅提升自己也將爲這個社會貢獻良益。筆者呼籲,作爲一名大學生,應該規劃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在人生黃金階段注重文化技能的積累和素養修養的提升,以求成爲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而爲社會一番貢獻。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