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爲什麼80後一代的我比父母更會愛孩子

爲什麼80後一代的我比父母更會愛孩子

來源:女友組    閱讀: 3.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80後一代的我比父母更會愛孩子,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視孩子,適當減輕孩子的壓力是很重要的,問題的解決有利於發展孩子的能力,其實孩子惡作劇只是想要父母的陪伴而已,以下是爲什麼80後一代的我比父母更會愛孩子方法。

爲什麼80後一代的我比父母更會愛孩子1

1、80後育兒不再急功近利。

在教育子女方面,80後已經很少會像50~70年代父母這樣急功近利了。上一代的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成爲第一名,希望孩子功成名就,給80後施加了無數的壓力,極端的甚至出過孩子爲了不學鋼琴把手切斷了或者不愛學習就跳樓了事件。

現在的社會已經越來越走向多元化發展,80後對自己的孩子更寬容一些,因爲曾近深受其害的80後天生就厭惡這些東西,他們不會再去拿這些折磨孩子。

2、80後懂得愛孩子不等於溺愛

在經歷了自己的童年時光後,大多80後都明白其實對自己的孩子過分的溺愛是很危險的。想到年少是自己輕狂的樣子真怕孩子長大後也會像自己一樣過分自我,他們懂得的愛也要有分寸

80後的一代一般的家庭組成爲到金字塔式,孩子少而家長多,給與孩子的愛自然也要多。面對父母們的愛,祖父祖母們的呵護真怕自己的孩子承受不了“糖衣炮彈”的轟炸,最後還是像自己一樣叛逆、浮躁。

於是80後懂得了給予孩子的愛應該有取捨,懂得了適當的否定孩子的成績也可以使他們“越挫越勇”。當孩子爲了一個玩具而在街頭哭鬧不休時,他們的往往不會因爲價格而猶豫,而是會爲了玩具對孩子有沒有益處而苦惱。最後他們也許會選擇買上一個玩具,但決不會因爲孩子的苦惱,而是在自己看來有買的必要。在孩子犯了錯誤時不是一味的批評,而是要告訴他錯在哪?

3、80後給孩子一定的自我空間

80後的一代在成長往往被父母看的很緊,缺少自我的空間。他們曾近想做一些自己的事情,而父母卻把他們盯得死死的。於是,80後懂得孩子也需要一點私人空間的道理,讓孩子在自己看管的大範圍內可以更自由一些不是壞事情,他們給孩子自主選擇看動畫片的權利,會給孩子們選擇先看電視還是先學習的權利,會讓他選擇學習自己興趣班的權利。在自由的空間裏給孩子一些自主選擇的權利他會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和責任感。

孩子也有自己的祕密,80後上學時經常有被父母跟蹤或翻看日記的情況,而今他們更多的是會尊重孩子的權利。只有給予孩子同樣的尊重,他纔會尊重父母尊重自己。

爲什麼80後一代的我比父母更會愛孩子

4、學習決不爲了考試

如果要說要排80後的十大恨,“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應試教育絕對可以排到前三。80後對應試教育深惡痛絕,他們認爲學習決不爲了考試。上學時他們經常看一些古典名著、小說之類的書籍,可總被父母言辭批評。在父母的眼裏學習就是學書本,成績好就是學習的最好標尺。但80後不一樣,他們會贊同孩子看一些有用的課外書豐富他們的視野,在他們眼裏成績好未必就是學習好,考上大學也未必就是有知識

80後不會在像自己父母教育自己一樣,只會讓孩子考重點中學、重點高中、重點大學、進事業單位。他們會對孩子說:“學有用的知識不是爲了考試,而是爲了生存。”他們更注重對於孩子能力培養和知識的積累,而不是隻去看成績的'好壞。

學習到一門有用的技術決不比學習簡單,但要比學習成績實用的多。

5、不要拒絕電腦的力量

80後的父母們到現在也許對電腦都沒有多少好印象,他們通常認爲是電腦影響了孩子的成績。而80後成爲父母后,則更懂得利用電腦的信息量影響孩子提高知識的認知度。

80後是最早接觸電腦的一代,他們對於電腦達到了一種“狂熱”的程度,他們瞭解電腦,瞭解網絡,知道什麼是好有用的,他們願意做孩子的嚮導指導他們在網絡上尋找信息獲得知識。他們認爲只有不瞭解電腦的人才會在網絡中走向誤區,一旦瞭解了電腦就明白了網絡信息的價值和魅力。

爲什麼80後一代的我比父母更會愛孩子2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及一切

80後獨生父母是垮掉的、自私的、沒有責任的一代?還是更重教育、更重自我、更具公民精神的一代?他們如何教育他們的下一代?

80後獨生子女的成長史,幾乎同步於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史。80後獨生子女的童年儘管衣食無憂,但大多也剛夠溫飽,或略有豐餘,可到他們做父母的今天,已完全不同了。

汪琳,1981年的獨生女,成長於湖北省某三線城市,小時候的玩具是自制的沙包、跳青蛙、泡泡膠,學校門口有5分錢一份酸梅粉、炸米條、攪糖。她只有兩個布娃娃,壞了也捨不得扔。工人父母的家裏乾淨而節儉,很少有零食。

如今,自己做了媽媽的汪琳,總是儘量滿足女兒的要求。或多或少,這也是她自己的心理補償。汪琳還爲女兒報了舞蹈、書法興趣班。小時候,受條件限制,她不會舞蹈、不會音樂、不會書法,幾乎沒有任何興趣愛好。她不願女兒重複自己童年的壓抑和無趣。

不論在東中西部,無論大城市還是小城鎮,這是80後獨生父母的普遍選擇。女孩子學舞蹈、鋼琴、古箏、畫畫,男孩子學跆拳道、小提琴、游泳,大一些的還有英語、數學、音樂。

可能是自己吃過苦頭,許多家長並不會給孩子灌輸“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的道理。必要的吃苦教育是可以的,未必大富大貴,但孩子要“富養”(尤其是女孩子)。80後獨生父母絕不吝於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

“70年代,來接孩子的家長一般會問老師,‘孩子今天乖嗎?’現在不一樣了,家長會問孩子,‘你今天開心嗎?’‘你今天學了什麼?’”有着40年教齡的上海市學前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郭宗莉,曾是上海一所創辦於1956年的示範性幼兒園園長。在她印象中,在重視孩子的心理感受上,80後獨生父母明顯優於其他年代的父母。

張文也是如此。當聽到女兒在幼兒園受委屈,畢業於北京某知名高校的張文都會想起自己的童年經歷。那時候,不管什麼原因被老師告狀,她的父母都會責怪孩子不聽話,甚少傾聽她的辯解。

她還記得自己小時候沉浸在書山題海中的無奈,青春記憶幾乎一片空白。因此,“我絕不讓我的孩子深受學習之苦。”她甚至認爲,將來自己的孩子可以做一些離經叛道的事情,包括早戀,只要不出格就行,那樣的青春至少不乏味。

爲什麼80後一代的我比父母更會愛孩子 第2張

獨生父母個人取向更明顯

作爲家裏絕無僅有、不可多得、獨一無二的一個孩子,獨生子女向來以“依賴、任性、嬌慣、自我中心、脾氣大”爲人詬病。換一種視角,這也說明獨生子女更注重自我、願意表達、捍衛個人利益。

2005年,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包蕾萍研究員對上海市1828個學齡前兒童家庭進行問卷調查後發現,36個指標中只有5個指標,獨生父母與非獨生父母存在顯著差異。第一條就是,“相比較非獨生父母,獨生父母個人取向更爲明顯。例如,當事業與生育孩子發生矛盾時,近兩成獨生父母表示會考慮暫時不要孩子。”

明顯的,生於80年代以前的人帶有更多集體主義的烙印,甚至以個人意願爲恥。

上海思南路幼兒園教師施慧法告訴記者,她班上有一位小孩子喜歡吃蝦。有意思的是,如果是爸爸媽媽燒蝦,就會按照人頭數平分,一人幾個,大家都吃;如果是爺爺奶奶燒,就會說自己不喜歡吃或是吃過了,只看着孩子吃。她覺得這是因爲,“80後父母也是被寵大的一代,講究‘你有我也有’,而不會像上一輩那樣犧牲。”

但她同時發現,80後獨生父母只會“共享”,卻不會“分享”。讓孩子帶一大包糖到班上分給同學吃,每個家長都願意;但是,如果東西只有一樣了,誰先誰後?父母和孩子就都不樂意了——他們都希望自己是獨有的那一份兒,都不希望落於人後。

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常常舉辦一些親子培訓課程。一些課程結束時,有一個抽獎環節,獎品並不昂貴,重要的是這個環節的教育功能:要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東西他都可以擁有。

常常有沒抽中獎品的孩子立刻流下眼淚,或對着父母發脾氣。家長趕忙安慰,寶貝不要哭,待會給你買一個一模一樣的。

基地副主任陳彩玉特別叮囑家長,如果這樣說,這個環節就失去意義了。家長需要幫孩子分清楚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是自己能得到的。在能力所及範圍內,80後獨生父母常常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這隻會讓孩子在願望達不到時更加驕橫,無形中又加劇了獨二代們唯我獨尊、受不了一點委屈的性格走向。

並非所有的家長都聽得進去。幾乎每個年輕家長都能說出蒙氏、華德福一類的教育理念,還有一些錯把孩子的任性當個性,甚至有的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完美無缺。其實孩子一身毛病,老師告誡家長,家長也不在乎,反而認爲老師不對。

糾結在知易行難的煩惱中

幾乎每一個80後獨生父母都會懷有童年遺憾,與前輩不同的是,他們懂得反省自己,避免在後代身上重演。那些網絡流傳的育兒經,《愛的教育》、《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孩子你慢慢來》一類的暢銷書,他們或多或少看過。微信圈裏,關於孩子成長的真知灼見,諸如等待、容忍、啓發、愛的教育也廣爲流傳。

然而,瞭解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幼兒園一般要求,孩子要在晚上九點前上牀睡覺。不過,據郭宗莉老師觀察,在九點半之前睡覺的都少,因爲80後家長們習慣熬夜,孩子們會說:“連你們都做不到呀!”

說“要多陪伴孩子”,但是,在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的一些培訓課程裏,家長只是身到、心未到。孩子唱起了兒歌,家長卻在低頭看手機。都說盡量不要讓學齡前兒童沉迷於電視、電腦等電子產品,但實際情況是,一些孩子還不會說話,已經會在iPad上滑動手指。家長自己也玩,自然不會制止。

80後獨生父母,更願意看電腦、平板,而不是報紙、電視,睡覺前和起牀後的一件事很可能是打開手機。在育兒上碰到了難題,他們很可能不再詢問父母,而是坐在電腦前敲起了鍵盤。

除了物質世界的急遽改變,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是人類世代鉅變的分水嶺。美國提出了“數字原住民”概念,第一條標準是,出生於1980年之後。他們面臨着一個無所不在的網絡世界。網絡就是他們的生活,數字化生存是他們從小就開始的生存方式。

包蕾萍的上述調查還有一個結論:在獨生父母中,有45.7%的人曾使用互聯網查詢過育兒知識,比普通父母高出7.2%,差異顯著。另外,44%的獨生父母至少知道一個育兒網站,普通父母只有31.4%。這說明,獨生子女爲人父母后對新興媒體持一種更爲友好的態度,樂於以一種新的方式去體驗親職的發揮。

還有一些毛病,或許不是出於家長個人意願,而是急遽變化的時代所迫。在提醒自己不要學習自己的父母同時,他們又不知不覺地繼承了這些毛病。

“我常常會催她,催她吃飯、洗澡、睡覺、早起,甚至走路都在催她快點,吃飯前去洗手,五分鐘我起碼催十遍。”張文說。儘管每一篇文章都在告訴她,“在時間寬裕的時候要放慢腳步等着孩子”,但是時間太寶貴了。她是上班族,每天早上的指紋打卡直接與獎金掛鉤,容不得半點落後。

張文意識到,一切遠沒有她當初想象的那麼簡單。不上興趣班,也許短時間內孩子是快樂的,但沒有特長,孩子在學校可能就感受不到成功、快樂,找不到自信,也影響了人際交往的能力。很多80後獨生父母都如張文般糾結,一方面他們想讓孩子開心快樂、接受無功利的教育,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不得不在你追我趕的大環境裏妥協。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