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你有沒有想象過自己未來的模樣

你有沒有想象過自己未來的模樣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有沒有想象過自己未來的模樣,我們 在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家人的呵護陪伴,但我們未來的好壞,都是取決於過去以及現在的成長,只有在成長中學習到的內容,才能培養我們做事的能力,而每個人都會在想自己的現階段會給未來帶來怎麼樣的幫助?所以都有放開腦洞想象自己未來的樣子,而你有沒有想象過自己未來的模樣呢?

你有沒有想象過自己未來的模樣1

一、沒有一種選擇是完美的

親戚家有個妹妹今年已經升入大四,想要考研,但是看着學校裏的其他同學,有的已經找好了自己的工作,而有的已經出國留學,或者選擇回到了自己老家,即使是選擇考研的人也已經規劃好自己的學習計劃,搬出了宿舍備戰,這個妹妹卻一直找不到頭緒,她說她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不要考研,可能也只是看着別人都在考研覺得自己也該考,又或者是覺得自己現在走入社會也找不到好的工作,乾脆繼續讀下去,看着身邊的同學一個個的離校,她開始恐慌,不知道自己何去何從,心裏很焦慮更是沉不下心來做任何事情。

很多人都會說,甚至是抱怨:爲什麼我熬了這麼多的夜,交了那麼多的錢唸書,最後卻只是活成了一個普通人,買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房子,一輛代步車,娶個老婆,生個孩子,每月揹着房貸,車貸,養兒的重擔,在這五彩斑斕的生活中負重前行呢

我們在選擇考研還是就業的時候,內心煎熬:我花費那麼多時間,最後能成功上岸嗎?就算考研成功之後以後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能拿着更高的薪水嗎?如果我現在出去好好找工作,積累幾年經驗之後,會不會比不考研更好呢?

當看到沉沒成本這個詞出現的時候,我們比之前變得更加猶豫不決與焦慮不安,因爲不知道自己現在是在浪費時間還是在爲更好的自己默默做準備。

對於繼續考研還是走入社會,這是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就像生活中有很多問題我們都沒有辦法找到唯一且正確的答案,面試一家新的公司,總是有些不習慣,但目前還沒找到更好的工作,那到底是繼續做下去還是直接裸辭,當面對這我們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得到自己滿意的結果

選擇哪一樣,將來的某一天,某一個瞬間你都會後悔曾經的選擇,畢竟沒人可以給你保證考研之後生活就可以更好,不考研的話生活就沒那麼好,更沒人會告訴你,選擇哪一種人生會讓你過的更好。

既然哪一種選擇都會讓我們後悔,那不妨先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我想過怎樣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我要選擇什麼樣的方式。

你願意享受奮鬥學習的過程,那就繼續投身考研大軍甚至以後更高的提升,你更想進入社會了解一下更多的人生方式,養活自己,那就投身社會,開始自己的百味人生,選擇了之後就不要再去沉浸過去。

你有沒有想象過自己未來的模樣

二、休對故國思故人,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成年人之所以不容易快樂,往往是太看重結果,而忽略了過程中的感受,如果結果達到了自己想要的,就開心不已,如果結果落差太大,就一蹶不振。

畢竟着急抵達羅馬的人很多,而且大家也不太在意你是開拖拉機還是直升飛機去的,更有人一出生就已經在羅馬。

這些信息總能讓我們焦慮不堪煩躁不已,無法繼續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等到真正靜下心來的時候才發現,這些焦慮不堪沒有給你帶來任何好的結果,有的也僅僅是情緒上的一種負重。

三、初生牛犢也怕虎

上週一起聚餐的同事表妹,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在一家設計公司做平面,坐下來一起吃飯之後發現大家聊得來,就漸漸打開了話匣子,開始吐槽自己新入職的公司,自己的頂頭上司是個35+的老女人,做什麼事情都喜歡板着個臉,總感覺別人欠她很多錢,沒事就喜歡指使她端茶倒水,打字複印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她說我去這家公司是做設計的,不是去打雜的,這個老女人憑什麼老是讓自己做這做那,同事也是,沒一個願意幫助自己的,她只想好好的做自己設計的工作.

一起吃飯的同事和我都笑了笑,說自己也是這樣過來的,在工作中也會碰到這樣的上司或者同事,畢竟新入職場,什麼都不懂的你並不會那麼好運能夠碰到一個願意教你的同事或者上司,凡事還是要忍耐一下的,抽空把自身的技能強化了,以後有的是可以上升的機會。

這話與當年我們初入職場時別人提醒我們的話一模一樣,現在換我們提醒別人了

可後來這個同事說他表妹還是辭職了,說受不了這樣的公司環境,跳槽到另一家了。

你有沒有想象過自己未來的模樣 第2張

四、單身有罪嗎?愛無能有罪

部門新來的同事是個28歲的妹子,瞭解之後知道目前還是單身,要知道這個年紀還不結婚,很容易被人家撂下剩女的名號,有一回週末休息逛街,剛好看到她在商場裏和一個男士走在一起,看那情形似乎是在相親,兩人走路都有些距離且略顯尷尬。

上班之後就過來吐槽說自己現在已經麻木了,不知道什麼是喜歡一個人了,親戚父母給介紹的,大多都是看中了對方的條件,可到自己這裏的時候才發現兩人沒話聊,三觀不一致等等而拒絕,當身邊的朋友給介紹的時候,開始時覺得不錯,吃飯聊天都可以,可是分開之後雙方就都不知道說什麼了,等到朋友問起的時候,自己只能說,挺不錯的,但就是不知道要說什麼,也不是不喜歡,也不是喜歡。

可能我們都會說那就還是不喜歡對方,而且對方可能也不是很喜歡你,很多人都會告訴單身的人說要早點結婚,生孩子,也有人會說不要急着嫁,要找到真正合適的人,但合適的人能夠跟你走多久;早點結婚生孩子是不是就那麼幸福,沒有人能告訴我們這兩者到底哪個更好,畢竟每個人的人生際遇不一樣。

我們期待遇到高質量的婚姻生活,但單身的時候也可以活的精彩,我們漸漸的明白婚姻不再是我們的必需品,它如果不能爲我們的生活錦上添花,沒有的話我們依然要活得精彩一些,我們也明白了,不是婚姻讓一個人更幸福,而是首先自己要先讓自己幸福,學會愛自己,這樣別人才能懂得去愛你,我們不是不需要婚姻,只是我們想要更高質量的婚姻,那個人不需要多帥,多有錢,只要彼此珍重,互相進步,理解對方,共同爲兩人的美好生活奮鬥就可。

可有的父母不明白,有的朋友不明白,他們在爲我們操心着結婚對象,操心着我們的晚年生活,就像我們沒有了婚姻就不能在社會生存一樣。

這個世界對於單身的人士,尤其是女性終究是偏見性太大。

但我們不能否認,早點結婚不一定就不會幸福,晚點結婚也不一定就會遇到靈魂契合的人,每一種都是自己的選擇。

你看,這一生我們總是在不同的時間段糾結着不同的問題,走別人曾經走過的路,犯別人曾犯過的錯,聽別人曾經聽過的訓誡

很小的時候我們都以爲自己很厲害,可以活成獨一無二的,後來發現我們在活成普通人的這條路上已經花費了很多精力,我們要面臨升學,面臨就業,面臨結婚生子,到最後不得不面臨死亡。

在普通人的這條道路上,我們一路跌跌撞撞,總想找到一個更快捷通往我們認爲的成功之路,我們害怕走彎路,害怕比別人落後,常常爲此陷入無盡的焦慮之中,

但人生沒有所謂的彎路,你走的每一步都作數。

如果可以,先不要着急,想好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再朝着 那條道路去奮進

即使現在我們意識到也許我們這一生都終將作爲一個普通人,我們也應該走出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有沒有想象過自己未來的模樣2

倘若被問及現在的自己是否跟十年前一樣,大多數人都會回答說不一樣。但我們卻很難看清自己未來變化的可能性,甚至傾向於認爲自己現在是什麼樣的人,就將永遠是什麼樣的人。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將這種傾向總結爲:“人類一貫處在誤以爲自己已經完全定型的發展過程中。”你的性格、能力與好惡其實都在隨着時間慢慢改變,也就意味着,你完全有可能成爲理想中的自己。本文提供了三個步驟,開始行動吧~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博士在TED演講“心理學上的未來自我”(The Psychology of YourFuture Self)中,解釋了一種幾乎人人都有的認知偏誤:我們傾向於認爲自己現在是什麼樣的`人,就將永遠是什麼樣的人。

倘若被問及現在的自己是否跟十年前一樣,大多數人都會回答說不一樣,但未來繼續變化的可能性,於我們而言更難看清。吉爾伯特與其他研究者將這種現象稱爲“歷史終結幻覺”(end of history illusion)。雖然我們會清晰地意識到過去的自己與現在不同,但卻會認爲當下的自己就處於真正已經定型的狀態,未來的自己與現在基本相同。吉爾伯特將這一傾向總結爲:“人類一貫處在誤以爲自己已經完全定型的發展過程中。”

無論是否有意爲之,你的性格、能力與好惡都在隨着時間慢慢改變。前不久發表的一項跨度60多年的研究發現,幾乎所有參與者的性格都變得與60年前截然不同了。

變化在所難免,但並非無法控制。下面介紹三個步驟,幫助你在未來成爲理想的自己。

第一步:區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己

一般而言,人會極其重視當下的自己。我們傾向於堅持目前的自我認知,以明確得不可思議的方式斷言自我,比如“我性格內向”“我不擅長與人交往”等。這樣給自己貼上標籤,就會失去改變和成長的餘地,造成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埃倫·蘭格(Ellen Langer)博士所說的“無所用心”(mindlessness)狀態。

給自己貼上一個標籤,你就不會再關心其他選項。蘭格說,“認定一個事實,其他的思考方法就不會再被考慮了……例如人在抑鬱的時候覺得自己會一直抑鬱,但以正念的方式去關注變化,就會發現並不是這樣。”

其實,現在的你與過去不同。你不會用跟過去一樣的方式做事情,不再想要以前想要的東西。與其給自己貼標籤、把注意力集中於當下的自我,不如想一想自己與過去相比有什麼改變、成長了多少。

創業教練丹·沙利文(Dan Sullivan)說,應該“關注收穫,而非差距”。你可以以一個星期、一個月或一個季度爲單位,評估自己這段時間的進步,訓練自己關注成長,哪怕是短期內的成長也可以。問問自己:過去90天裏我獲得了哪些成功?先學會區分現在和過去的自己,你就可以進一步將未來的自己看作與現在不同的人了。

第二步:想象自己未來希望成爲的樣子

“想象比知識更重要。知識僅限於我們目前知道的、理解的東西,而想象可以包含整個世界,包含一切有待了解和發現的東西。”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沉浸在當下要比想象不同的未來容易得多。但如果不花時間想象自己要變成什麼樣子,你就會隨波逐流,被動地被生活改變。研究表明,塑造未來的自己需要“刻意練習”,即培養自己朝着某個具體目標發展的能力。倘若沒有成長的方向,你就無法實現真正的成長。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才能確定過程。

舉例來說,我決定要成爲職業作家,只有這麼一個想法是不夠的,必須把想法轉化爲可以衡量的成果——寫出一本價值六位數的書,讓紐約五大出版商之一出版——接下來就可以從這個目標倒推,反向設計出實現它的過程。設置了明確的目標,我就可以去找合適的人、提出有用的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研究表明,動力和希望都源於清晰的、渴望實現的結果,加上相信自己能夠成功的信念,以及實現目標的具體方法。現在迅速發展的積極心理學顛覆了許多舊觀念,發現驅使人前進的不單隻有過去,更多的是對將來的構想,也就是心理學上的“未來展望”。

簡言之,現在的行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對未來的展望決定的。如果你想象中的未來清晰明確且令人激動,而且你相信自己能夠實現,那就會反映在現在的行動上。

所以,想一想吧,未來的你是什麼樣子?只有你自己能回答這個問題。吉爾伯特博士說,首先要想象未來的自己。不是你發現自己成爲了怎樣的人,而是你決定要成爲怎樣的人。開始這個過程的第一步是每天做記錄。每天問問自己:要向未來理想的自己靠攏,今天可以做的一到三件事是什麼?這種情況下,你的每個行動可能都在舒適區外,因爲現在的舒適區是由你當前的性格決定的。但如果你能夠克服最初的不安,就會在心理上更有彈性,假以時日,你會漸漸成爲自己想要成爲的樣子。

第三步:改變自我認知敘述

自我認知比性格重要得多。認知驅動行爲,行爲會逐漸形成性格。你的性格,即長期態度和行爲的總和,只是自我認知的副產品。

自我認知敘述是你關於自己的敘述:你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如果自我認知只是源於過去和現在,這種固定型的思維模式會讓人覺得性格不會改變。但如果你關注對未來自我的展望,不要只看現在的自己,自我認知敘述就可以改變。

自我認知敘述不要只在心裏想,要讓身邊的人都知道你想變成什麼樣子!不是“假裝已經做到,直到真正做到”,而是坦率承認未來理想的自己與現在不同。你現在還不是理想中未來的自己,但你會朝着那個方向努力。

當然,這需要勇氣。直接說“我就是這個樣子”要簡單得多了。公開表示“我想變成那個樣子”是有風險的,因爲你不確定究竟能不能做到。但如果你想要有意識地變成怎樣的人,這是唯一的方法。

告訴別人你想成爲怎樣的人,會有非同尋常的效果,因爲這樣會迫使你根據這個新的自我認知敘述調整自己的行爲。如果你的自我敘述植根於過去,那麼你的行爲就是由過去決定的。但如果你確定了自己未來想要變成的樣子,並且鼓起勇氣告訴了其他人,你就會朝着那個方向發展。

卡羅爾·德維克(Carol Dweck)博士說過用理想形象(而非現狀)定義自己的重要意義。我們都在不斷成長。因此,不要囿於過去,用理想中未來的自己來指導現在的行爲吧。

你認爲自己是怎樣的人,會反映在你的行爲裏,反過來強化自我認知,最終形成性格。是行爲塑造了性格,而不是性格塑造行爲。

你想成爲怎樣的人?快去告訴身邊的人吧。

像理想中未來的自己一樣做事,不要重複過去的自己。接受未知和改變。接受錯誤,積極學習。不要被“現在”限制。積極進行有意練習,你就能以自己的方式不斷“進化”。現在就採取行動,去打造未來的自己吧。

如此,你才能成爲理想中的自己。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