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爲什麼孩子容易玻璃心

爲什麼孩子容易玻璃心

來源:女友組    閱讀: 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孩子容易玻璃心,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視孩子,將現在出現的問題解決好,孩子纔有可能發展得更好,寶寶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耐心教導,多多陪伴孩子,以下就是我爲大家分享的一篇爲什麼孩子容易玻璃心方法。

爲什麼孩子容易玻璃心

爲什麼孩子容易玻璃心1

爲什麼孩子容易玻璃心

現在的孩子就像是一塊三明治,忍受着兩頭的擠壓,一方面是來自家長的吹捧,另一方面來源於孩子身上承載的期望;

隨着賞識教育的興起,如今的家長大多是給與孩子鼓勵式的教育,從小時候剛剛學走路或者學說話,家長就會一個勁的誇獎孩子,讓孩子心裏的虛榮感越來越洶涌,家長的誇獎沒有把握很好的尺度,造就了孩子患上表揚依賴症,在長期的表揚聲中受不得半點的批評與指責,孩子習慣了被表揚,習慣了一馬平川,稍微遇到一些挫折就容易變得玻璃心;

此外,孩子身上承受了家長太多的期望,現在多數獨生子女身上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家裏所有的人都會圍着自己一個人轉,從小就開始上各種補習班,承受了家裏過高的厚望,孩子生怕自己不滿足家裏的要求,所以變得越來越脆弱,越來越玻璃心;

如何讓孩子告別玻璃心

1.父母需要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脆弱

當孩子害怕孤獨的時候孩子是不會隱瞞或者假裝的,父母知道孩子情緒不穩定或者情緒低落的時候要學會接受孩子低落的情緒,當他們感到孤獨沒有安全感的時候,父母需要給與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這樣才能使孩子重新恢復自信,面對眼前遇到的困難;

2.父母要以身作則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很多父母不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孩子稍微做的不對就會大聲指責孩子,讓孩子的心理承受更大的壓力,所以作爲父母應該以身作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像大人一樣處事不驚嗎,給孩子樹立一個優秀的榜樣,做好孩子堅強的護盾;

3.避免過度保護

受寵的孩子就像溫室裏的花朵一樣,經得不半點風吹雨打,孩子的生命力需要自己去磨練,所以父母避免給孩子過度的保護,要讓孩子自己面對,只有當孩子自己經歷事情以後才能真正長大告別玻璃心。

爲什麼孩子容易玻璃心2

大多數玻璃心的孩子,都是遭受兩頭擠壓的"三明治孩子"——一頭是家長在往上捧,另一頭是家長在往下壓。雙重擠壓,讓孩子柔弱的心靈不堪重負,變得像玻璃一樣脆弱和易碎。

有人說,如今很多孩子都患上了"表揚依賴症"。

自從賞識教育興起,我們給孩子太多讚美了。孩子剛會笑,就大加讚賞:"寶寶笑得真好看!"剛呀呀學語,就又不失時機地誇獎他:"寶寶真聰明!"會背唐詩後,人人都豎起大拇指:"長大一定是個讀書的料!"

讚美過多帶來的嚴重後果就是:孩子只願聽好話,聽不進任何批評,即使是善意的批評,也會產生牴觸情緒。在讚揚聲中長大的孩子習慣了一馬平川、一帆風順,禁不起一點兒的挫折,一旦遭遇逆境,很容易變得消沉。

另一方面,孩子又承載了太多的重託與厚望。

現在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六個人圍着他,這六個人會把最好的都給他,這六個人也都會對他有期望。六個人愛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會是什麼感受呢?不止幸福,更多的是壓力。

除此之外,隨着應試教育的起跑線不斷前移,今天孩子的學業壓力也是空前大。從幼兒園開始,就要開始學英語、珠心算了。上學以後,作業白加黑、五加二,沒完沒了。每次考試排名就像高懸在孩子頭上的利劍,讓人心驚膽戰,不寒而慄。今天的中國孩子所承受的壓力之大,是古今中外都罕見的。

過度的讚美,爲孩子生成了一個虛假的'個人鏡像和虛假的生存圖景,讓他們既不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又不懂得生活的艱難困苦。

過高的期待,則讓孩子面臨着一個難以企及的目標願景,和難以回報的父母恩德,隨之而來的就是失望與失落、自責與自怨。這種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忽高忽低、忽熱忽冷,讓孩子幼稚的頭腦天旋地轉,幼小的心靈無所適從。

捧殺和碾壓,都是孩子自信心的大敵。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真實的生活,纔是培育孩子抗挫力的沃土,滋養孩子自信心的春田。

只有跳起來,才知道自己能跳多高;只有跑起來,才知道自己能跑多快。

一個孩子,只有知道了自己身體能力的邊界,確信能夠掌控自己的身體,他才能建立"身體自信";只有知道自己思維能力的邊界,確信能夠掌控自己的大腦,他才能夠建立"大腦自信"。

而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孩子需要試錯,大量、主動、頻繁地試錯。沒有比試探和出錯更加有效的成長路徑。

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國老師家做客,她看見老師不滿3歲的孩子,正在將一把鑰匙笨拙地插進鎖中,孩子想要打開臥室的門,可是由於身高和協調性都不夠,怎麼也打不開。

這位女士連忙走過去想幫助他,卻被老師阻止了。老師說:"不要去打擾他,讓他自己先犯些‘錯誤’吧,琢磨一會兒總能把門打開的,這樣他就再也不會忘記怎樣開門了!"果然,孩子折騰了很長時間後,終於將門打開了,他開心地拍起手來。

這個孩子在多次試錯後終於打開了門,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斷試錯、不斷調整、不斷糾錯,這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增進自信的過程。

相比之下,旅美教育學者黃全愈教授講的一個故事則具有另外一種啓發意義。

他小時候,有個同學叫"菜包子",其父是領導,這孩子四處放風自己的棋藝如何高明,他讓"車、馬、炮"三子,都能殺得他父親以及父親的祕書丟盔棄甲。結果到同齡人中一比,他只會哭,因爲在班裏下棋,他誰也下不過。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