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家有高危兒作爲家長該怎麼辦

家有高危兒作爲家長該怎麼辦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有高危兒作爲家長該怎麼辦,高危兒是胎兒在生長腦發育損傷,那麼家有有高危兒,在孩子生後發育過程中要注意些什麼,作爲家長我們該怎麼辦?下面是關於家有高危兒作爲家長該怎麼辦!

家有高危兒作爲家長該怎麼辦

家有高危兒作爲家長該怎麼辦1

什麼是高危兒?

高危兒是指在胎兒期、分娩期和新生兒期存在對生長髮育(尤其是腦發育)有危險因素的嬰兒。據統計,高危兒佔新生兒總數的10%~20%,高危兒有腦損傷的潛在危險,腦損傷將導致腦癱、智力低下、癲癇及情緒行爲異常等疾病,是嬰幼兒時期致殘的主要病因。

常見的高危因素有:

1、產前:宮內缺氧,宮內發育遲緩或宮內感染,雙胎或多胎,母患妊高症、糖尿病、感染、嚴重貧血等。

2、產時:產時缺氧,早產、過期產,出生體重過低(﹤2.5公斤)或過大(﹥4公斤),胎位異常,臍帶過短、繞頸、脫垂等,胎盤早剝、鈣化、梗塞,羊水過多、過少、污染,產程過長,產傷、胎頭吸引或產鉗助產等。

3、產後: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感染,病理性黃疸,低血糖,各種原因導致抽風、腦炎、癲癇,新生兒篩查異常,DDST篩查發育落後等。

體弱兒除早產、低出生體重外,還包括中重度貧血、中重度營養不良(生長遲緩、低體重、消瘦)、活動期佝僂病、單純性肥胖、先天性心臟病、反覆感染等。

高危兒一定會發生腦損傷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儘管孕期或圍產期存在各種各樣的不利因素,大多數高危兒發育正常不會出現腦損傷,但有5-10%的高危兒發生腦損傷,或多或少會遺留後遺症,包括運動、語言、認知、社交、行爲等發育障礙或癲癇,並對家庭、社會、個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和負擔。

高危兒爲什麼要進行早期干預?

科學研究證明,嬰兒年齡越小,腦的可塑性越強,對腦損傷的代償能力越好。特別是在生後的頭一年內,尤其是0-6個月,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如能接受專業的系統指導和康復治療師的早期綜合干預,對嬰幼兒智力和運動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綜合干預方法包括視聽觸覺訓練、運動功能訓練、認知能力訓練、聽力整合及語言訓練、社會適應能力訓練、感覺統合訓練、水療、理療等。

哪些高危兒必須嚴格隨訪管理呢?

凡是符合高危兒定義者均應進行兒童系統保健查體和監測。但如果孩子具有以下指徵,則必須嚴格進行系統隨訪和早期干預訓練。

1、早產兒,特別是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多胎早產,早產兒腦病者。

2、出生時曾有心、肺功能障礙,如:阿氏評分5分鐘內0~3分、持續低氧血癥2小時者。

3、圍產期低氧血癥或酸血癥,新生兒低血糖、或反覆的呼吸暫停者。

4、在出生28天內機械通氣大於48小時者或任何時候使用過ECMO者。

5、可能發生腦損傷的任何因素,如II度以上的顱內出血、腦梗塞等。

6、其它潛在的神經問題,如CNS感染、敗血症、達到換血指標的高膽紅素血癥等;各種先天性畸形。

如何進行高危兒隨訪及早期干預訓練呢?

高危兒未發現落後者6個月內每月到兒保中心高危兒門診系統評估1次,並接受干預訓練家庭指導1次;6月~1歲每2個月1次;1~3歲每3~6個月1次。如發現落後則根據落後程度,由醫生和康復治療師共同制定干預方案,由治療師具體實施干預訓練並進行相應的家庭干預指導。隨訪內容包括常規體格檢查、神經運動測查、智力發育監測、營養狀況評估、餵養指導及疾病預防等,另外還應做好發育里程碑的評估,結果異常者儘早到兒童體智發展中心進行系統的干預治療,以最大程度地促進功能恢復,絕不能放之任之,錯過最佳的康復時機。

特別提醒

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預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早期教育——主要是對正常小兒進行的有組織、有目的豐富環境刺激的教育活動,通常是在早教機構完成。

早期干預——是針對有發育異常的小兒實施的有組織、有目標、有方案的治療性活動,促使這些小兒在運動能力、智力水平上有所提高或追趕上正常小兒的發育里程碑。須是醫療機構主導、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完成的。

最後提醒家長們,與健康兒童相比,高危兒存在發育障礙的潛在風險,需要更多的健康呵護。家有高危兒的家長一定要儘早帶孩子來兒保中心高危兒門診建立專案管理,定期監測小兒的體格、智力發育情況,及時發現問題,適時進行干預,以最大限度降低高危因素對孩子的影響。生命最初的1000天是兒童早期發展的重要階段,對高危兒而言,6個月之前又是這1000天的黃金時間,此期,開展科學的綜合性干預活動,對促進高危兒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能力等發育潛力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家有高危兒作爲家長該怎麼辦2

1:如果是早產兒,別急着去康復

早產兒是指不足37周生產的胎兒,一般早產兒的月齡會以矯正月齡去計算,其計算方法簡單的說是按照原有預產期的日期往後計算,預產期之前的不記作月齡,比如預產期期是2月1日,結果1月1日出生,現在是3月1日,則寶寶實際出生是2個月,但矯正月齡是1個月。之所以稱爲早產兒,正是因爲她們因爲各種原因導致提前被分娩出,其發育的完整性不如正常月齡的寶寶,因此計算寶寶的發育、智力、行爲均需按照矯正月齡計算,預產期前的那段時間無論多長都只相當於在子宮內的生長,屬於追趕型生長期,所以希望早產兒的家長首先認清這個問題再去和大夫溝通,不然很可能會對寶寶過度診療。

早產兒在出生後由於時間的.原因,內臟器官及神經系統發育可能都不完善,因此需要大量的安靜、溫暖的環境來追趕生長,這段時間應該是模擬寶寶仍在子宮內的感覺,給予最大的愛護、保護和關愛,這樣不僅對發育是好的,更對寶寶心理的健康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我所諮詢過的一些媽媽們由於太緊張、或者說被大夫把孩子的未來說的過度嚴重而出現產後焦慮,一定要給寶寶做各種提前的預防治療,甚至是使用高壓氧艙、神經節苷脂類的神經性藥物等,使用過這些的媽媽們應該瞭解,做高壓氧之前需要給孩子用麻藥,注射藥物需要使用頭皮注射,一次次的尖叫哭泣、一段段療程的痛苦等待、一筆筆白花花的銀子流向了醫院養肥了腐敗。而你有沒有想過,此時的寶寶對於同齡孩子來說正安穩的躺在母親舒服、安全的子宮裏快速成長,那裏沒有哭泣、沒有疼痛,一切都那麼的安全和享受。對於不到預產期的早產兒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立刻的干預,而是提供理想的環境讓寶寶快速生長、發育,實現追趕型的增長,這纔是最重要的。(當然,如果有病理性問題需要治療的除外,比如仍有較大範圍的出血點且繼續擴散的、吸入性肺炎的寶寶等等)

2:對於小樣兒,適當的減少一定康復量,加強營養追趕體重更重要

小樣兒是指體重低於5斤的孩子,如果是早產兒,多數都是小樣兒比較多,畢竟提前出來,體重還沒追上。而最麻煩的其實還是足月小樣兒,不要認爲足月了,孩子就一定比早產兒要好帶,其實並不是,足月的寶寶在母體內的時間足夠長,但是肯定由於各種宮內情況不好導致了孩子的發育滯緩,對身體造成的傷害遠比早產兒來的還大,尤其是後期的餵養,由於是足月,沒有像早產兒那樣的預產期的追趕時間,所以很多小樣兒始終落後正常孩子發育而追趕不上的不在少數。當發現了一些異常後,因害怕腦癱等後遺症的出現的,所以急於大量的給予寶寶康復訓練,無論是寶寶哭泣成怎樣,一些媽媽也都咬着牙堅持。但是這裏要提醒的是,小樣兒由於體質天生比較虛弱、瘦小,在體能等各方面都不滿足高強度康復的基礎下給予大量的按摩,不但不會有好的效果,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比如有些家長的反饋是康復後,孩子身高、體重幾乎沒有長過,還有一些家長反饋說自己的小樣兒因爲太瘦,很多項目不但訓練不了,而且練了一段時間發現肌張力更高了。所以建議小樣兒的家長不要太急於給予大量的訓練,在孩子可接受的能力範圍內給予適當的訓練纔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3:對於腦癱,不要害怕,不要因爲看了一些案例和文章就把腦癱帽子亂給孩子扣上

腦癱的定義其實是很嚴謹的,其診斷也是過程性的,並不能根據某一種異常或者某一個時期內的相對落後因素就急於下腦癱的定義。我在本博客《Cathy餵養經驗小結(3)-異常發現篇》中寫了很多有關於異常的問題,但我也一再提醒家長,異常的表現只是一個警惕作用,給家長提醒的是寶寶有可能出現了些不同的變化或問題,請儘快到醫院找專業醫師給予評估和診斷,而不是看到異常就告訴你,這就是腦癱。僅此一點,給我打電話或留言諮詢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的心理我可以理解,急切、無助的心情我也同樣是這樣走過來的,但是心急絕不等於失去理智,請家長們一定要把文章看完,別斷章取義的套用在自己寶寶身上,最終害了自己和寶寶。

腦癱的定義時間國內外似乎一定在有不同的討論,有的是建議1歲以內不定義腦癱,有的說2歲以內,甚至3歲以內不定義腦癱,但總的來說,所有的建議最終都有一個底線是一致的:1歲以內的孩子不做腦癱診斷。可惜很多大夫都喜歡發現問題後立刻下腦癱診斷,甚至是在6個月內就給予診斷,我還見過更搞笑的,一個28周的早產兒,連預產期都沒有到就給寶寶診斷爲腦癱,給家長開了大量的高壓氧、鼠神經等之類的治療方案,最終讓家人接近崩潰。對此,我很想對這些給予診斷的大夫說一聲:尼瑪國家培養你們那麼長時間,就尼瑪這樣做人的嗎?還有點道德和良心沒?缺錢請拿碗蹲商場門口要飯去,別拿那些可憐的孩子和家長開涮,賺錢沒有那麼賺滴!

看到這裏,再看看手裏不到一歲的孩子就被下了腦癱診斷的家長們,心裏是不是明白了一些什麼?

4:早期干預意義重大

孩子一旦被確認具有高危因素,或者已經有所表現,比如肌張力異常、姿勢異常、各時間段的反射異常、運動落後等等問題,都需要及時的進行干預,而且儘量搶在6個月(早產兒是矯正6個月)的時間窗內進行干預或專業的康復訓練,因爲孩子在6個月之前,腦神經系統發育非常迅速,大腦代償功能是最好的一段時間,及時的通過干預技術,可以促進腦神經組織快速增殖,改善原有已經損傷的區域,達到治療的效果。

早期干預的內容很多,根據每個寶寶的情況來說也很複雜,那麼對於家庭沒有接受過專業指導的家長,可以做的安全些的項目其實並不是很多,比如可以給寶寶做做撫觸,滿月內一天一次足夠,滿月後,寶寶發育良好的基礎上可以給予每天兩次的訓練,大量的撫觸,尤其是對頭面部、肢體關節等部位的觸摸可以讓相對應的腦神經組織更好的連接。

等寶寶2個月後,家長對寶寶已經不再膽怯,通過撫觸的過程,對寶寶的肢體也相對熟悉後,可以通過嬰兒被動操的形式給予干預,對於部分肌張力的異常的區域可以加強訓練(最好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開始),另外大運動的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豎頭、翻身、坐立等,4個月後的寶寶同時也要注意動作分離訓練,有早教知識背景的家長也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寶寶主動的運動,這樣干預起來的效果會更好。

5:重視認知訓練

一些媽媽因爲擔心肌張力對孩子未來造成的影響,就不斷的提高訓練強度,過度的關注肢體訓練往往可能忽略的是認知的功能,嬰兒的早期認知是從視聽功能上發展而來的,通過看到的、聽到的信息,讓大腦迅速的對外界的各種環境學會適應,並可以實現簡單的社交互動,如聽懂媽媽說出的詞語、認識身邊的親人等,重視認知的訓練同時也可以促進寶寶大運動的提升,通過遊戲互動讓寶寶以一種內驅性的動力來支配自己的肢體,達到從根本上解決異常。

所以,認知不能斷,常見的早期認知內容很多,家長比較可以很少操作的也有很多,我給予的建議是不再內容多少,而是在於你能否在幾種訓練上給予持續的不斷的堅持,這纔是最重要的,比如堅持給寶寶講故事,無論什麼月齡都可以講,通過父母的講故事,不僅可以讓寶寶智力提升,增強與父母的感情和互動力,更重要的會對以後的語言形成很強的促進作用。比如每天堅持和寶寶玩積木,通過積木的搭放,可以促進孩子手眼協調和手指精細運動的能力,並在顏色、形狀、空間等認知上起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對於後期的成長,玩積木還可以讓孩子有更好的創造力。

在這些遊戲的同時,早期的音樂刺激也是較好的,比如可以在訓練中給孩子播放班得瑞的輕音樂鋼琴曲,孩子通過班得瑞富有自然、清新的音樂中可獲得較爲穩定的情緒,在孩子開心的時候可以播放一些有節奏感到的樂曲,甚至是童謠、兒歌等,這樣也可以使得孩子從音樂中獲取節奏感,使得肢體和音樂行爲一種自發的運動模式,反過來也可以更好地促進康復訓練的效果。

6:父母應擺好心態,做好長期訓練的準備

經常會接到一些來電,向我訴說自己的孩子如何的嚴重,也康復訓練了,效果是如何的不好,有的媽媽哭泣着:“我們都做了一個月了,爲什麼還不好”,如此的心態到底是爲了孩子還是在害孩子呢?

我給小好的訓練是不間斷的,從我們發現她存在肌張力問題開始,到肌張力異常的警報解除,用了整整八個月的時間,八個月裏,每天雷打不動的訓練,每天3-5小時左右的訓練量,整個的訓練並沒有隨着肌張力異常解除而終止,我們的訓練一直做到了小好14個月,有幾個媽媽做到了呢?

如果做到,你寶寶會沒有效果嗎?康復訓練,天然綠色無公害,不打針,不吃藥,你還想幾天立刻見效,怎麼可能呢?況且神經系統的改善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如同鸚鵡學舌般,任何的急於求成都是不現實的。請家長們放下着急的心,只有你們的心態平穩了,孩子纔會更好。

7:最後送所有高危兒家長一句話:

堅持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學習是穩定心態的保證。

加油吧,爸爸媽媽們,祝願天下所有寶寶健康,活潑、可愛。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