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2個月寶寶叫他沒有反應

2個月寶寶叫他沒有反應

來源:女友組    閱讀: 4.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個月寶寶叫他沒有反應,很多新手的爸爸媽媽,喜歡在孩子一兩個月的時候去教寶寶或者去逗寶寶,可是寶寶給不了他們想要的反應,這是家長們又開始擔心了。那麼來看看2個月寶寶叫他沒有反應是怎麼回事吧。

2個月寶寶叫他沒有反應1

兩個月寶寶在聽力和反應上都會處於較慢或障礙的情況,通常會在追聽聲源上並不夠敏感,或是存在某些聽力疾病後,使寶寶無法追聽到聲源性的變化,都會直接導致寶寶在兩個月階段時,對於聲音並沒有太大的反應甚至是沒反應。

一般情況下,寶寶發育到三個月時,纔能有效追聽聲源並做出相關的反應,並更好地與他人進行良好的互動,因此在兩個月寶寶對聲音沒反應時,可做出兩個方面的處理:

1、不需要對寶寶進行特殊性的治療或護理,只需要放寬心並好好照顧寶寶,並閒暇時間可以發出一些聲響,等到寶寶追聽聲源全面正常之後,就能使寶寶開始根據聲音而做出相關的反應。

2、可帶寶寶到當地的兒童醫院或保健院,通常特殊性的聽力檢測,更好地針對寶寶對於聲音的反應做相關的判斷,如果存在聽力存在異常或障礙時,再根據檢查結果而做出相關的治療,從而能夠使聽力有效恢復。

2個月寶寶叫他沒有反應

通過上述可知,兩個月寶寶對聲音沒反應時,有可能是生理性正常反應,也有可能是病理性異常情況。可根據寶寶對於聲音的整個反應做相關的確定後。如果是生理性正常反應的話

則做好日常常規性的照顧即可,而如果是病理性異常反應的話,則要通過聽力檢測而確定病因後,更好地針對寶寶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相關的治療。

一般兩個月的寶寶的聽力反應都相對遲鈍,對聲音的來源還不能準確確定,這是這個階段正常的現象,家長無需過度緊張。大多數的寶寶都是要在三個月後,聽力能力能提高,並對聲音做出反應。但還是不能排除寶寶患有聽力障礙的疾病,所以導致對聲音不敏感。

家長一般不用對兩個月寶寶進行治療,只需平時多對寶寶說話,產生一些聲響或者給寶寶放一些音樂,都是媽媽們可以選擇做的事情。如果媽媽還是不放心寶寶的聽力情況,此時可以帶寶寶去醫院進行專業的聽力測試。

綜上,兩個月的寶寶對於聲音沒有反應,一般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也有極小的概率是患有聽力障礙的疾病。具體可以根據寶寶後期對聲音的反應現象來判定。正常的情況下,只需照顧好寶寶的日常生活就好了,第二種情況就可以前往醫院檢查並治療。

2個月寶寶叫他沒有反應2

一、2個月寶寶對聲音沒反應怎麼辦

寶寶出生後在醫院都要進行新生兒聽力測試,只要經過了新生兒聽力篩查沒有問題的嬰兒,都具備一定的聽力。只是剛出生的嬰兒對聲音的反應會不明顯。

滿1個月後,哄他時,他會笑。如果有些嬰兒對人聲,甚至對其他聲音都無反應時,可以用下列方法檢查一下。讓嬰兒坐在母親膝上,在他前面放些玩具等的東西吸引其注意力,然後父親試着在他背後拍手或打鼓。

當發出聲音的瞬間,如果嬰兒眨眼,就表示他可聽到聲音。要是嬰兒對笛子和大鼓的聲音也不反應,就應該去醫院作一次腦電波聽力檢查。

如果確診爲聽力障礙,可以通過電子耳蝸植入,就是在患兒耳部植入一臺功能強大的聲音——電信號轉換器,也就是所謂的“電子耳蝸”,替代原有耳蝸形成電信號,並且直接刺激聽神經,使得其聲音信號順暢地傳入患兒的大腦,恢復聽力功能。

二、居家測試寶寶聽力的方法

方法一鈴聲測聽

寶寶醒的時候讓他躺在牀上,在他的耳後10-15公分的上方搖動一隻銅鈴,但不能讓他看見銅鈴。聽到鈴聲後,寶寶如果立即停止活動,或聽到後眨眼睛,說明聽力存在,如果沒有任何反應,則說明聽力有問題。

方法二擊掌測試

在距離寶寶1米左右的地方猛烈擊掌,觀察寶寶聽到後,是否會立即停止活動、眨眼睛,並有驚跳動作,如果有以上反應說明聽力存在。

方法三呼喚測聽

5-6個月的寶寶,在他的背後輕輕呼喚他的名字時,會立刻把頭轉向聲源。如果不轉頭去尋找,也沒有什麼反應,可能是聽力有問題;有時不用呼喚而是用強音,如竹板、鑼等敲出的聲音,也可觀察寶寶是否去轉頭尋找聲源。

方法四儀器測試

近年來,國外已研製出早期檢測聽力缺陷的儀器,如腦幹聽力誘發電位測定,檢測準確率很高。如果通過上述幾種測試方法認爲有疑問,就要儘快帶寶寶早去醫院,請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必要時使用儀器測查是否有聽力,如果確實存在聽力障礙,還要測定障礙的程度。

2個月寶寶叫他沒有反應 第2張

三、寶寶聽力障礙有哪些表現

3個月以下時,對於突然而來的巨大聲響絲毫沒有反應。

3-6個月時,對出現的聲音不會尋找聲源。

9-12個月時,不會跟隨大人的指示去做。

12-15個月時,不會叫“爸爸”、“媽媽”。

15-18個月時,對於爸爸媽媽講的話無法理解,叫不出“爸爸、媽媽”。

18-24個月時,不能說出兩句或兩句以上的兒歌。

24個月後,語言障礙及反應遲鈍明顯,如聽不見小鳥叫,對電話鈴聲、門鈴聲無反應等。

貼心提示:

1、當小兒2歲時還不會表達自己的需要,也不能理解大人的話,很可能存在着聽力問題。

2、有聽力障礙的小兒如能被及早確認,便可早日得到治療和訓練,並在治療上也比較簡單。可使一些小兒的聽力完全恢復,即或利用殘餘聽力學習語言,也不至於日後不會說話。

四、怎樣才能呵護寶寶聽力

1、正確清洗耳朵很重要

耳的外層面直接接觸外在環境,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接受風沙、塵埃與污染空氣的“洗禮”。加上孩子經常吐奶、流汗,很可能粘在耳朵附近結成塊兒,因此,家長要象重視洗臉一樣重視給寶寶洗耳。

清洗方法:先將嬰兒沐浴液在手上搓出泡沫,再用手指像按摩一樣輕輕揉搓耳後和耳廓,最後用擰乾的紗布擦拭乾淨。耳朵入口處,可用消毒棉做成的棉條輕輕擦試,注意不要隨便伸進耳道中去,防止孩子頭部突然亂動而導致耳道粘膜受傷;孩子大了則應教他自己動手清洗,並隨時檢查與督促。

2、清楚耳垢有妙招

耳垢俗稱耳屎,是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一種淡黃色粘稠的物質,醫學稱爲耵聹。一些家長將這種分泌物與鼻涕、眼屎“一視同仁”地看成廢物,必先除之而後安,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爲耳垢是有一定生理功能的

遇到空氣乾燥後變爲薄片狀,或粘稠的油脂狀,在外耳道“值勤”,既可以阻擋灰塵與小飛蟲的入侵,又能緩衝噪聲,阻止外界水分的流入,還可抑制細菌的滋生和繁殖,可稱爲鼓膜與外耳道的“護花使者”。

另外,孩子的外耳道皮膚不同於成人,比較嬌嫩,與軟骨膜連結比較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差。如果隨意動用工具掏挖,如牙籤、火柴桿、耳勺甚至髮卡,容易引起損傷、感染,誘發外耳道癤腫、發炎、潰爛,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難忍,影響張口和咀嚼。

耳垢可隨咀嚼、張口或打哈欠等動作,以及藉助下頜等關節的運動而自行脫落、排出。當然,如果分泌過多,並形成了黃褐色的油狀物,或在耳朵裏堵塞變硬,使孩子感到不舒服或者聽力下降時,就需要處理了。但應該向醫生求助,不可自己盲目行事,以免傷害到寶寶。

3、異物入耳巧處理

孩子的耳道本來就非常狹窄,如果不小心進去東西,後果十分危險。父母對此要保持高度的'警覺,一旦遇險,要懂得一些急救措施。

如果是食物,如豌豆、花生、玉米粒等,一旦塞進耳朵容易刺破耳膜,或者引起永久性的損傷。此時,應讓孩子將腦袋傾斜,促使異物依靠重力掉出來。如果不行,就要馬上帶孩子上醫院。

蠟筆是最容易塞進耳朵的文具,可引起暫時性的聽力減退,或者導致輕度感染。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不要急着自己動手,應立即尋求醫生的幫助。

如果昆蟲飛進或者爬進了孩子的耳朵,有三個辦法:一個是大人用手將孩子的耳輪向後上方提起,將耳道拉直,頭歪向進蟲的一側,使耳內的異物滑出;二是用手電筒往耳朵裏照射,昆蟲多會朝着燈光飛來;三是往孩子的耳朵裏滴幾滴嬰兒潤膚油,讓昆蟲隨着油流出來。

2個月寶寶叫他沒有反應3

很多人如果是發覺兩個月寶寶逗他的情況下沒反應得話便會很擔憂的,擔心是自身的小孩精神情況出現了一些問題的,纔會造成的這類狀況,實際上無需那麼心急的,如果是小寶寶沒有反映得話都不可以因而分辨出去是她們出現了神經衰弱的狀況,還是需要歷經詳盡全方位的查驗之後再去醫治的。

發覺和確診少年兒童神經衰弱比成年人要難,由於對她們的精神查驗較爲艱難,也有相近神經衰弱病症的病症也許多,如肺結核、漫性傳染性疾病、慢性肝炎等。在完全查驗清除身體病症後,若仍有以上病症者,纔可考慮到爲神經衰弱。

儘管少年兒童神經衰弱的現病史較成年人短,預後也優良,但對該病應以防患於未然。

最先要協助患者改變極端自然環境,緩解精神負擔,確保睡眠質量。創建戰勝困難的自信心與膽量,多報名參加團體戶外活動,增強抵抗力,立即糾正小孩欠佳的性情,如羞澀、膽怯、內向等;

此外醫治少年兒童神經衰弱,需要醫師和父母的緊密配合,諄諄教導地表述和具體指導,維持心情愉快,提升營養成分,日常生活有規律性;在服藥層面,一般不認爲長期性服藥;

2個月寶寶叫他沒有反應 第3張

在飲食搭配層面,應留意服用含豐富多彩蛋白和含維他命的食材,這種對少年兒童神經衰弱的調理都很重要。

神經衰弱的主要特點是人的大腦高級中樞神經和植物性神經的作用失衡,因此神經衰弱的傷害最開始主要表現出去的是頭痛、頭昏、失眠及其記憶力下降等人的大腦神經功能紊亂的病症。

伴隨着病況的發展趨勢,神經衰弱的傷害慢慢外擴散到循環系統、消化吸收、內分泌、新陳代謝及生殖等好幾個系統功能失衡的病症。

神經衰弱病人在精神層面具體表現爲便於激動和便於疲憊,遇到一點點小事,就非常容易興奮,非常容易激動,但激動沒多久就迅速疲憊,因此有很多病人非睡午覺不能,不然中午便支持不住。略微做一點費勁的工作中,就覺得疲倦不堪;走不上多遠的路,就感覺挺累。

有的病人講話也欠缺氣力,響聲低弱乏力。在心態層面,主要表現得很不穩定,經常爲一點點小事而鬧脾氣,不可以自我控制;有時候越來越比較自私自利,只惦記着自身,假如他人對他照料稍稍粗心大意了些

或沒有依照他的用意做事,就大幅不滿意或火冒三丈。因而常和親人及醫務人員產生矛盾,不可以友好相處。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