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孩子過分依賴家長表現

孩子過分依賴家長表現

來源:女友組    閱讀: 3.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過分依賴家長表現,現在的家庭很多孩子都帶的嬌氣,過分依賴父母,面對這一情況,應該處理孩子的依賴行爲,引導其真正自立。來看孩子過分依賴家長表現。

孩子過分依賴家長表現1

表現1、害羞

讓媽媽頭疼的是每次家裏有生人來,女兒點點總是顯現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麼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不好動,每次到朋友家裏串門,她會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就是不進人家的家門。

兒童心理分析: 由於孩子的天生氣質決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屬於內向型的孩子,比較不愛動,膽小害羞,而且適應性差,對於新事物或陌生人,經常採取拒絕的方式,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比較容易顯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於家庭的教養方式有問題。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要求過高、管教過嚴;對孩子指責、約束過多等。有的家庭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他們總是陪伴孩子玩,爲了安全起見,

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使得孩子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變得膽小、害羞、依賴性強。還有的父母經常採用懲罰、體罰、恐嚇等方法教育孩子,對於一些敏感、情緒不穩定的孩子來說,

會使孩子的.神經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膽小、孤僻。 作爲家長平時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爲表現,瞭解他們的氣質,並運用正確的教養方法引導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活潑大方、開朗樂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表現2、纏人

獨生的兒童由於環境的特殊性,容易產生纏人、磨人的壞習慣。比如:吵着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幹,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兒童心理分析:

是缺乏感情的表現。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爲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光光是因爲肚子餓的原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於同樣的道理,

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爲突出。當有人陪、有事幹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他東張西望不只做什麼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孩子過分依賴家長表現

2、是一種心理依賴。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着父母胡攪蠻纏,甚至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

情況正是兒童行爲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泄。捱罵捱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這就許多家長常說的孩子是賤骨頭,好說歹說不行,罵一頓到舒服了。同時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磨大人。

3、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請注意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爲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後滿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況分別對待。 要從根本上糾正還取決於對兒童個性的培養。

纏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緒不定,改變這種個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過分保護孩子,而應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反而對自己的行爲會作出負責的選擇,再不會整天磨着你幫他幹這幹那,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提出無理要求。

孩子過分依賴家長5種表現要重視早教2

在孩子哭鬧撒嬌後,家長要麼直接代勞,要麼先“冷處理”,卻禁不住孩子的哭鬧,僵持一會兒後,還是代勞了。雖然過程不同,但最終都向孩子妥協了。

而這種妥協背後的想法往往是“長大就好了”、“只有這一次哦”。家長總是寄希望於未來,可等“下一次”真的來臨時,依然會出現同樣的情況。

這種妥協會讓孩子覺得“周圍的人都會寵着我,我可以不用自己做事情”,甚至會認爲“這並不是我自己的事,別人能爲我處理好一切”。可這個“別人”究竟是誰呢?一旦走出家庭,誰還能這樣無條件地爲他付出呢?那當孩子突然間認識到這個“殘酷的真相”時,他要怎麼辦呢?

孩子過分依賴家長表現 第2張

【物質獎勵,誘導其“自立”】

這樣的情況很常見,小到“如果你自己吃飯,我就給你買一個玩具”,大到“你這次考第一名,我就給你買個平板電腦。”表面上看,孩子自己吃飯了,自己走路了,努力學習了,還考了第一名,自強自立。

但這其實是家長在自欺欺人,因爲他並不認爲那是爲自己做的,而是爲了玩具或平板電腦而與父母做的“交換”。試想,一旦到了社會上,對於有些必須做但並沒有明顯回報的事情,孩子自然是能推脫就推脫,能不負責任就不負責任,沒有擔當,目光短淺,急功近利。

【嚴厲態度,逼迫其“自立”】

這類爸媽通常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給孩子人爲設立嚴酷的環境,用精神壓迫的方式逼迫其自立,用“扔下去學飛”的方法來“鍛鍊孩子”。我們經常聽到這類父母說:“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以後能有什麼大出息?”“沒有人會幫助你,我也不會幫助你,誰都不要指望。”

我們特別願意相信這類家長是愛孩子的,因爲他們在這麼做的同時,內心也備受煎熬。但這種“愛”並沒有讓孩子感覺到。孩子在家長面前沒有自尊、自信、安全感,當她發現自己的世界並不僅僅只有家庭時,自然會在其他地方尋找這些。

因此,這樣的孩子“青春期逆反”會格外猛烈。小時候老老實實聽話的優等生,到初中後成績一落千丈,甚至逃學、離家出走,往往都是這樣造成的。不僅如此,“自卑”和“不安”還將成爲困擾孩子一生的“隱疾”,嚴重影響其成年後的生活。

延期、誘導、逼迫,這樣都不能讓孩子真正地自立。而這三種做法都有同一個根源: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成長,逐漸自立。其實,孩子遠比你想象的要堅強得多,也脆弱得多——他可以自己做好多好多事情,

但也需要感受到好多好多的愛。這時,就需要父母的態度:這是你的事情,我不能幫你做,但我相信你能做好。我願意陪着你慢慢做,等着你一點點長大。

自立是一種態度,它來源於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身邊的事物,相信能對自己負責;對於力不能及的事情,可以求助於他人,但並不依賴。而如果家長都不相信他可以自立,或者非得逼迫着才能自立起來,那他的自信又從哪來呢?

父母對孩子的愛無可置疑,但如何去愛,確實是個值得用一生來學習的課程。和無原則的付出與要求相比,孩子更需要尊重和陪伴,這纔是愛的正確形式。

當孩子帶着滿滿的愛和自信走出家庭時,就能真正獨立地站立在天地之間,成爲一個大寫的“人”了。或許,這纔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