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童年家庭生活影響日後擇偶觀早教

童年家庭生活影響日後擇偶觀早教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童年家庭生活影響日後擇偶觀早教,童年家庭生活的好壞可以說是能影響人的一生,特別是在人的擇偶觀和婚姻關係的,現在來詳細瞭解童年家庭生活影響日後擇偶觀早教。

童年家庭生活影響日後擇偶觀早教1

一、依戀期:(0-18個月)

當嬰兒出生前,母親的子宮爲他提供了一個安全和舒適的生活世界。但是當他與母體分離後,即面對着一個陌生的世界,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戰。

如果他在需要的時候立即能得到母親的奶頭和懷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來安全舒適的母體裏。在這一階段,生存是嬰兒生命的全部目的,

對母親的依戀也就成爲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這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即造成了嬰兒的心理傷害。由於嬰兒對依戀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造成的傷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類型並伴隨他們終生。

童年家庭生活影響日後擇偶觀早教

1、兒童:對拒絕的恐懼

另一種母親是持續的情感冷漠的媽媽。出於種種原因不喜歡孩子,這種母親對孩子在情感上是冷酷的,甚至很少願意去抱一抱孩子,打罵孩子也是家常便飯。

這種母親的孩子我們稱之孤獨兒童,他們往往懼怕親密的接觸,雖然事實上他們也曾象其他兒童一樣需要媽媽的愛護,但是每次對母親依戀的渴望和要求都會導致心理上的痛苦, 因此他構造了一個不真實的自我,他們看起來很獨立,

實際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懼與他人接觸,其目的只是爲了迴避由此可能帶來的痛苦。這樣的孩子常常被認爲是“好孩子”、“乖孩子”,媽媽爲孩子早早就表現出來的“獨立性”而感到驕傲,

在後來的生活中,孩子的這種所謂“獨立性”也許會受到社會的讚許,甚至他自己也會爲自己的“獨立性”驕傲,但是婚姻生活裏有痛苦在等着他。

成年:孤獨型人格

如果孤獨兒童的生長環境不變,他在幼年時期的心理特點將隨着他的成長而成爲他的人格中的基本特點,成爲一種在人際關係中,特別是親密關係中的迴避型人格。

在幼年一樣,他否認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質需要。事實上他不是沒有親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時期把這種需要放棄了。他們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對生活興趣和追求。因爲總是迴避過多的親密接觸,他們顯得似乎很獨立。

他們在配偶的選擇上往往與依戀型的人有緣份,其中的原因很簡單:依戀型的人往往較爲主動,從而縮短了由於他的冷漠和退縮造成的距離空間,使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得以建立。

當然,迴避型的人在戀愛初期也會表現出一定的熱情,但是一但親密關係確立之後,因爲過多的親近仍然是痛苦和恐懼的,他的冷漠退縮特點就會浮出水面。

2、兒童:對遺棄的恐懼

一些母親對孩子依戀需要的反應不穩定:有時候能滿足孩子的需要,而有時候則不能。

這樣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安全感,他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數,努力地用哭鬧吸引母親的注意,從而使自己的依戀需要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卻又爲自己受到冷遇而感到憤怒。

母親成爲他的愉快與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體驗上的愉快、滿足與憤怒、傷心交替出現,因而形成了他對母親的愛和恨並存的矛盾情感。這種兒童我們稱之爲依戀兒童。

成年:依戀型人格

如果依戀兒的處境不能在後來的成長階段中得到改變,他們在這一階段中沒有得到的需要將會成爲其基本人格特徵而伴隨終生。

在成年之後他們對依戀的需要始終存在,當他們進入了一個親密關係時,這種依戀傾向就會突出地表現出來。現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的矛盾的.中心不滿就是:“當我需要你的時候,你總是不在。”他們對親密接觸的要求似乎永無止境,每當他們認爲自己被對方忽視的時候,便會感到被遺棄,就會憤怒,就會恐懼。

他們往往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慾,要求對方時時刻刻的關注,不能容忍絲毫的忽視和冷遇。他們總是在埋怨對方對自己不夠關心,辜負了自己的愛,並總是試圖用生氣,吵鬧,和威脅等手段來迫使對方來關心自己,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這和他們在嬰兒時期用哭鬧的方式來獲得母親的關心是一樣的。由於強烈的不安感和對遺棄的的恐懼,他們心中充滿了嫉妒和猜疑,無論對方如何表白,他們還是難以給對方以信任。生氣,哭鬧,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歸根結底,這是源於他們早年對母親懷有的愛與恨的矛盾情感。

童年家庭生活影響日後擇偶觀早教2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高質量的陪伴,這也是孩子希望得到的,童年時光是那麼短暫,有爸爸媽媽的陪伴是最充實,最快樂的!

曾經在兒童節收集過幼兒園小朋友的心願,孩子們的願望五花八門:“希望每天能跟媽媽一起去上班”、“希望爸爸週末陪我一起去動物園”、“希望媽媽能多陪陪我”······

讓我和其他老師都倍感驚訝的是,孩子們的願望幾乎都是圍繞着渴望父母的陪伴,而跟漂亮衣服、有趣的玩具這些物質需求無關。

生活中,爲人父母者承受了太多的生活壓力,往往顧及了孩子的衣食住行、物質享受,卻顧不到孩子的內心感受。

殊不知,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汲取的最好養分便是來自父母的愛和溫暖。

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就通過不斷地體驗、感知這個世界、與周圍環境互動獲得成長,就像一個海綿,源源不斷地吸收環境給予的一切。

童年家庭生活影響日後擇偶觀早教 第2張

父母作爲連接孩子與世界的第一人,陪伴的方式和質量決定着孩子構建對自我的認知,學會如何與世界共處。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總說,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其實,不是陪伴本身有多重要,而是陪伴過程中的愛、溫暖、體貼等正面的情緒能被孩子感知到和學習到,因爲被愛而學會愛人,與人產生連接。

“我一週都見不到爸爸幾面”、“我媽媽就是個手機控,只會玩手機,也不陪我做遊戲”,記得兩個孩子嘟着小嘴氣鼓鼓地跟我抱怨。

我被孩子們的可愛和直接逗笑了,同時也產生深深的憂慮:除了陪伴的時間問題,現在“隱性失陪”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

家長看似在陪孩子,精神、心思卻在其他事情上,如玩手機、打遊戲、看電視、想着工作或別的事。

還有些家長,總是帶着讓孩子學習、進步的“功利心”陪孩子,如監督孩子做作業、帶孩子去上補習班,這種“控制式陪伴”的質量一樣會打折扣。

比起沒有時間陪孩子,這種父母從認識上就出了錯的“隱性失陪”纔是最應該引起重視的。

因爲寸步不離的陪伴也許不是孩子必須的,但高質量的陪伴卻一定是孩子必不可少的。

離不開父母全情的投入和觀察有家長會以爲在孩子身邊就是陪伴了,其實那僅僅只能算是“陪着”。

有些家長一邊陪孩子一邊打麻將,或是玩手機、看電視,根本沒有投入完全的精力去和孩子相處,更談不上了解孩子,就會很難理解孩子的某句話、某個行爲,是一種“無效的陪伴”。

只有父母真正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才能做到細緻入微的觀察,纔可以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懂得他言行背後的內心需求,看到孩子的進步。

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可以每天抽出一段完整的時間,專心陪孩子玩遊戲、做運動、哪怕只是單純聊聊天,這個過程中你是完全屬於孩子的,心無雜念,不被其他事情佔據精力。

還可以與孩子一起看書、讀繪本,享受這種單純、專注的親子時光,孩子就會吸收到很多的營養。

接送孩子上學或放學的路上、一起出門時在車上的時光等等,只要你有心,把這些零碎的時間都利用起來用心陪伴孩子,一樣能給孩子帶來幸福的感受。

高質量陪伴要避免想方設法的干涉和控制

有位朋友,和我聊天的時候,他總會說:“帶孩子很煩,陪他們玩是在浪費時間,最主要的是他什麼也學不到,總是傻乎乎地玩。”

太多太多家長都生活在焦慮恐懼擔心中,看到孩子時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有太多的毛病,太多的不完美,總想着在陪伴的過程中想方設法改變他們。

還有的家長對孩子過於關注,寸步不離噓寒問暖,生怕孩子磕着碰着,這種沒有界限感的陪伴,父母覺得累,孩子也覺得煩。

高質量陪伴,需要愛和情感的投入,但過度的重視和過度的控制都是一種溺愛,反而會干擾和拖慢孩子成長的進程。

陪孩子時,不要總是看到孩子的缺點,想着改變孩子。你只需靜靜地陪着,感受孩子本身的存在,體會他的感覺,觀察他身上一點一滴的變化,享受這個親子相處的時刻。

同時也要注意留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自己去探索和嘗試,父母只需在身邊,讓他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給他適時的幫助,這樣他就會充滿勇氣,迎接種種未知和挑戰,獲得真正的成長。

高質量陪伴是雙方都感覺安寧和愉悅

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和父母應是共同處於放鬆、舒適、愉悅、親密的狀態中,能夠互相得到精神上的滋養,建立良好的互動。

它與時間長短、頻率多少都沒關係,關鍵在於要讓孩子感受到舒適、快樂、安全,而且陪伴的過程是有趣好玩的,沒有精神上的壓力。

因爲孩子只有在這樣一種輕鬆愉悅狀態下,才能全身心做自己的事,進行對外的探索學習和自身的成長,不會提心吊膽,或是被煩躁不安的感覺所幹擾。

父母要給與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就要先排除掉補償心理、心不在焉、焦慮、生氣的狀態和情緒。

這就要求父母陪伴孩子時首先能夠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這樣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用自己的積極情緒影響孩子。

4、高質量陪伴是父母良好的示範效應

除了陪孩子做遊戲、親子共讀,還有一種特別的陪伴,同樣是一種高質量的親子相處模式。

如家長邊做家務邊陪孩子、邊做自己的工作邊陪孩子,關鍵在於你在做這些事時的情緒和態度。

首先,父母帶着輕鬆愉快的心情做自己的事,孩子也會被這種氛圍所影響,感到放鬆和喜悅。

同時,父母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示範效應。看着你如何處理家務、工作,看着你如何對事對人,長大後,孩子不需要任何人教,就已經知道如何待人處事。

光是這兩點,就已經爲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了。

正如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李維胡德所說:“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

當我們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評價,只是單純看見孩子當下的樣子,努力去體會他當下的感受,並願意和這個真實的人在一起,分享時光。這樣,你就做到了高質量陪伴。

陪孩子更是陪自己。這種陪伴,無論對父母自身還是孩子,都是巨大的精神滋養和心靈療愈。

花時間專注於“陪伴”,已屬不易,掌握“陪伴”的方法,更需你用心。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